长江日报讯(记者杨幸慈通讯员张迷何念念)用“捶草印花”留住诗意盎然的自然之美,体验劳动创造美的快乐,感受非遗染色技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近日,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开展的一节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课受到师生欢迎。
“‘捶草印花’是源于明清的一种古老印染技艺,是豫西地区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综合实践课教师黄鹂鸣向学生们介绍“捶草印花”并进行展示。制作过程中完全采用木锤敲打,鲜草流汁、手工涂绘等原始手法尽显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学生将提前采摘的花草泡入明矾水中,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将叶片、花瓣放在小方巾上自由组合,圆形、心形、扇形……而后慢慢敲打,揭开叶片,就能看到或清晰或斑驳的印记,大自然的美以另一种形式跃然而生。
黄鹂鸣介绍:“捶草印花”技艺是农耕时期百姓智慧的结晶,一度失传了半个多世纪。经过非遗传承人朱秀云多年的寻访、挖掘和试验,这种印染技艺才重见天日,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捶草印花’看似简单,实则奥秘很多。”七(1)班张亦歌同学说,“在捶打敲击中将大自然的色彩留在纸上、布上,将转瞬即逝的美好变成永恒的瞬间。布上的所有颜色都是大自然的本色,不带人工调染,让纸上的画面更加真实、鲜活,富有生机。”武芷墨同学说:“当我全身心地投入‘捶草印花’这项传统技艺之中,便觉得自己投身自然,投身传统,融入了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文乐涵同学说:“‘捶草印花’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捶打的力度、位置,花的材质等都有影响。它使我们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感受到自然的美,我们要知道劳动的重要性,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第三寄宿中学教学校长刘建中说,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的实践要求,学生通过尝试不同工具“捶草印花”,发挥创造力,感受自然和艺术的魅力,实现了美育、劳育、心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