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隔离实验
2023-06-06 06:04:00 来源:长江日报

□刘洪波

把时间从人的生活中抽离,会怎么样?一系列时间隔离实验表明,人在此类情况下,时间感知并没有失去,但会发生紊乱,他们度过的时间,比他们自以为度过的时间要长得多。

生活中,人的时间感知大致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生物节律信息,主要是体内的生物钟;二是空间物理信息,如昼夜、季节、气温等;三是社会节奏信息,如上下班、餐点等社会活动,钟表也是一种社会时间装置。

时间隔离实验,就是把人放在与建立其时间感知的信息环境中隔离开来,以观察人在这种情形下,是否还有时间意识,以及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实验,不少是把人禁闭在地下洞穴中进行的。实验的情况和结果,百度一下可以找到许多资料,不赘述。

显然,这样的实验属于心理学实验而不是物理学实验,因而无论结果怎样,它只能验证人对时间的感受,就算人在禁闭环境下不再感觉到时间,也只能说其时间感知丧失,而不能证明时间是否存在。而人的时间感受具有主观性,这一点则无需此类实验来揭示。高兴时间短,等待时间长,欢乐时一瞬而过,痛苦中度日如年,这是尽人皆有的体验。

那么时间隔离实验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是有的,因为人有时就不得不相当长期处在禁闭空间里,例如深海、太空、极地,还有事故或灾害中被埋压在逼仄角落里,这些情况下人的时间感知、空间感知和心理状况如何,值得重视。当然,在上述情形下,人经常可以借助钟表获得时间,但既是实验,那么不妨把条件设计得更极端一些,也没什么不好。

应该说,时间隔离实验其实不只是隔离了时间,更重要的是隔离了社会生活,是把人从社会性的存在变更为生物性存在,再来看其感知、情绪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它所得出的任何结论,到底多大程度上表明了时间隔离的效应,在多大程度上表明了社会隔离的效应,也不无疑问。

此类实验中,没有出现过“时间消失”的报告,所有的报告显示的都只是“心理时间”与其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时间长度感知不同,例如实验者自我报告的一天,实际上有26个小时甚至30多个小时。一个叫MichelSiffre的法国试验者在洞穴里记录生活了36天,实际上却在地下生活了61天。还有个叫MaurizioMontalbini的意大利试验者认为自己在洞穴里呆了79天,而实际上他在地下呆了210天之久。

这表明,在据以判断时间的各种信息被隔离后,人的时间感知出现了巨大误差。如果说,这还算是一个较为单纯的时间感知问题,那么,受试者在心理状态上变化,就不这么简单了。“他的日常恐惧,不是来自剑齿虎的攻击,而是来自被经常倒塌在他帐篷周围的大块冰块砸死的担忧”“他想念他的朋友、家人和奶酪的味道”,诸如此类状况,与其说是时间感受变化带来的,不如说更像是封闭环境的社会性缺乏带来的。

事实上,我们很难构造一个单纯的环境,仅仅抽离时间而又允许个人或社会生活里的其他信息都得到保留,从而观察时间隔离所导致的结果。这样理想的实验条件永远不可能具备。时间与个人和社会的日常生活结合如此紧密,以至于你无法单纯从日常生活里仅仅把时间隔离开来。因此,所谓时间隔离实验,也就不得不变成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种要素都被隔离。由此,实验到底是一个时间隔离实验,还是一个“一切隔离实验”,其结果到底是仅仅与时间相关,还是与各种原因相关,实在是无法说得清。

2021年3月,一项名为深度时间(DeepTime)的隔离实验有新的设计。这次实验是让8男7女共15位实验者进入地下洞穴,洞穴里有生活区、睡眠区和研究区。40天结束之时,有人认为只有30天甚至只有23天,从报道看,实验者似乎感觉很好,“在洞穴里的日子挺好的,不受外界干扰,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做的事情里,感觉整个人能够真的静下心来”。受试者时间感觉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但感觉良好,这是试验时间还不够长的原因,还是试验给了一个社会化环境的原因,未见更详细报道。

不管怎样,在心理实验中,我们没有看到“时间不存在”,而是看到了人确实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他可能在时间感知上产生很大的主观性,但无从把时间从心理上清除。不管物理学怎样定义时间,从“人学”来说,时间不仅不是不存在,而且正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