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守正并不是守旧,因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守正不守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守正”语出《史记》,“正”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恪守正道、追求真理、遵循规律,是在立足历史和国情中创新创造。守正绝非固守过时的观念或做法,也不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守正不守旧,要求看清何为正、何为旧,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而不是把凡是古旧视为金科玉律,甚至把不合时宜的坛坛罐罐捧在手上。比如有些所谓“女德班”,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那一套,就跑偏了、变味了,实质上是守旧落后。
守正不守旧之旧,不是指时间上的过去、从前,而是指陈旧过时、不合时宜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不守旧并不是抛弃传统、割断根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集中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生活方式等,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构成了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是我们创造未来的“本来”,这是正而不是旧,必须守住,在守中传承发扬。
守正不守旧意味着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始终创新进取。世界每日在变,新事物时刻在生成,守正就是对“旧”的扬弃与超越,对“新”的热忱拥抱。“正”每日创生、成长、积累,从未一成不变,守正守的是根、魂、魄,是理想信念,是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如果没有了源头活水,缺失了新陈代谢,“正”也会停滞或是变成旧的。
有的人守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思想观念跟不上,技不如人,却又企望固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固守从来是守不住的,人们必须在创新变革中兼收并蓄,在“其命维新”中克难奋进,达成从旧到新到正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