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向洁)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立于高考的舞台中央,请问你呈现了一段什么样的好故事呢?6月7日上午11:30,随着高考“开门考”结束铃声的响起,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也随之公之于众。据部分考生的反馈是:好故事好写,写好不容易。长江日报记者特邀湖北名师对高考作文题进行评析。
■姜冬霞(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最美教师”、武汉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师):
书写好故事是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滋养
材料中主要表达的是好的故事带来的作用,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巨大影响。关键词就是好的故事,学生既可以讲述有关影响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宣传真实、立体、全面、进步的中国形象,既体现我们的家国情怀,又提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滋养。中国那么多的英雄人物,那么多的平凡人物,他们的故事都值得书写,中国的自立自强、中国的“一带一路”、中国梦的实现……这些动人的故事应该如泉涌般流出考生的笔端。
这道题既扣合了教材中的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单元研习任务,体现教考衔接,又彰显了高考中“立德树人”理念,同时与近两年高考命题中关注时代与家国、传承经典与文化、对接素养与生活、拓展思维与视野、凸显任务与情景等一脉相承。
■杨幼萍(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六中正高级教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讲好故事,抒真感情,呈深思维
今年新高考一卷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是很明显的,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部署。作文题简明清晰,主题词非常清晰——“好故事,有力量”。
从审题层面上来说走题难,但走心亦难。这里的“走心”指从看上去不设限的题目导语中,用心找到概念辨析和逻辑分析的要点,比如界定什么是“好故事”?——指“好”的主题和形式,这就是概念辨析。然后分析好在哪里?前者要从思想上引领人们向上向善,而不是流量和噱头;后者要从形式上吸引人关注和靠近,而不是居高临下或者自说自话。这就是逻辑分析。这就比纯粹罗列背过的论据然后盖上一个“好故事”戳,显得更有深度和层次。
从写作层面来说,动笔易但动人难。这里的“动人”指可以打动读者的地方,也是我们作文的“力量”所在。比如既然是“故事”,不要只是论据罗列,要有娓娓而谈的描写和叙述,让人“触动”;人生价值和家国情怀的抒发,不是喊口号,不是假嗟叹,而是有真情实感,让阅读者共情,令之“感动”;议论不是贴标签、盖帽子,而是呈现理性思辨,甚至哲学观照,使人“震动”。
总体说,今年新高考全国一卷高考作文也突出了另外一个教育理念:学习的目的不是完成一张考卷,而是学会书写社会和人生的答案。“故事”之“事”,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温“故”——不忘来路,而知“新”——心有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