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大会以“新格局、新起点,构建生物经济发展新引擎”为主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生物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研判全球生物经济发展态势。海内外大咖云集,本届大会邀请到邓子新、桂建芳、金宁一、匡廷云、马丁、舒红兵、元英进等两院院士10余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姚献平等外籍院士5人。国内外生物领域顶级专家、行业领军企业家、生物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齐聚大会,共同为生物产业带来前沿化学科视角与深度思考的头脑风暴。
其中,在大会“产城融合视角下世界光谷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上,世界光谷卫生健康事业规划与发展战略委员会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舒红兵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被聘任为委员会主任。
专家齐登台
■高福:
从“书架”到“货架”,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四个面向’,科技工作者应做好‘书架’工作,实现0到1的突破。也要上到‘货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眼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给出了从研究到商品的9个步骤:想法、假说、实验、分析、提出概念、发表论文、开发技术、做成样品、形成产品。“我们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靠结果说话。”
“不能‘卡脖子’,更不能‘卡脑子’‘捆手脚’。”以我国在两弹一星、高铁、疫苗等领域的突破为例,高福说,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敢于胜利,解放头脑和手脚,“大家不能只在科技创新的高原上跑,我们要争取上高峰!”
■施一公:
今天的技术就是明天、下个月的产业
“未来产业会决定一个国家将来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以“对我国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为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认为,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和现在的基础研究息息相关,如在最基础的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最新发现,很可能会带来下一个增长点,“可以说今天的技术就是明天、下个月的产业”。
“高原很多,高峰不多。”施一公指出,我国“0到1”领域的创新仍存在差距。面向我国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他提出6点建议:加大原创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打造系统化科研创新平台,强化前沿基础研究的跟踪布局,打造国际化人才引育留用体系,推动智能化赋能未来生物医药,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舒红兵:
探索卫健事业和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光谷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过去,但这肯定不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疫情,未来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应对,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舒红兵认为,要做好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储备建设,不断强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健康医疗产业版图。
“武汉在生命健康领域初步形成了积极态势,并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等细分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舒红兵说,武汉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方面有着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一是医疗资源聚集,二是科研和产业化实力显著,三是强大的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能力,“期待探索出一条卫生健康事业和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武汉之路、光谷之路”。
■蒂娜·塞耶斯加德·范洛:
中国是生物技术的关键市场
“作为全球领先的经济体,中国是生物技术的关键市场,并将在未来继续增长。”诺维信全球执行副总裁蒂娜·塞耶斯加德·范洛在主旨演讲中说,生物技术是推动生产、能源、化学品和材料的农业和工业过程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柱。
针对工业领域,蒂娜·塞耶斯加德·范洛分享了中国生物技术绿色转型的6条路径——在纺织粮食加工等传统的行业,生物技术可以提高产量、降低能耗;在交通运输行业,液体生物燃料将持续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解决方案还将继续取代化学品;生物技术将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将继续加快食品行业的转化,使食物质量更好、浪费更少;将进一步提高碳捕集过程的效率,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