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3)班王清优
亲爱的远方:
你好!
请允许我用“远方”这样一个诗意却模糊的词语来称呼你。因为在我心中,你不仅是某一个山外山海外海的去处,更是我对生活桎梏之外的诗意和洒脱人生的向往。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道:“生活充满劳绩,但仍要诗意地栖居。”我对此深感赞同,但每当面对生活中那与诗意相去甚远的一地鸡毛,我会困惑:“生活的枯燥和琐碎与远方恣意诗情是否矛盾?”答案是“否”。虽困扼一角,却能把生活的一地鸡毛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的人才算去过心灵的远方。
远方,感谢你赋予我们真情与思考。生活日复一日,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可以日新月异。当张若虚面对孤月发出“不知江月待何人”的追问时,这一轮冷清的月便也被赋上了人间的温情。江月待己待人,是思妇的心,游子的魂,是不得相见的安慰,所幸相离之人也“乘月归去”,因为有情,苦也作甜。当苏轼“起舞徘徊风露下”,一夕飞去“琼楼玉宇”,这实际不可能抵达的远方也就成“隙中驹,石中火”的唯一可藏之地,便也倍感亲切。在黄昏时驻足,看天边燃烧的盛大夕阳,感慨其瑰丽;在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忘掉烦恼寄情山河,这都算去过远方。珍惜这“造物者之无尽藏”,诗意就在一草-木,一江一月,把生活唱成诗,心怎会如身困于一隅,只应天涯海角任驰骋。
远方,我将对你发起最真挚的宣言。你对我而言并不意味着功成名就、一览众山,而是对另一种人生、另一种可能性追求的勇气。世纪之初,央视《半边天》节目曾采访过一位农村女性刘小样,名虽“小样”,心却大悟。“一天三顿,永远在和面、擀面和煮面,唯一能变的只有面的形状。”对生活单调空虚的不满,打开她丰富精神世界的大门。“我觉得你穿得好了,你的外表变化了,但是你的心里还是停顿在那个过去给女人定的模式上,这样不好,人活着总得有点向往。”她向往的远方是不被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所束缚的思想,是充实而又自由的人生。生活需要反省和思考,永远也不要因庸碌和繁琐磨平心的棱角。当陷入浑浑噩噩不见长进的生活泥潭之时,我想应该发问:“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清醒的认识,勇敢的追求。远方,你还会远吗?
远方,保持对你的激情需要丰富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升学的工具,更是打开我们认知的钥匙。生活需要知识来引发思考丰硕灵魂。塔拉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写道:“你可以用很多词来形容现在这个我,蜕变、背叛或突破,但我愿称之为‘教育’”。只有读万卷书,才可以明确万里路的路径和终点。从生活的闭锁和思想的贫乏中摆脱的最好途径大概是教育。书中观人,由此观己,遍观世界。
远方,我对你的向往,纸短情长,道不尽。但我正在青春的书页上着笔疾书,你也一定在等我,我们终将相会!
指导老师黄桢点评:青年学子应该勇于探索未知,勇于发现问题,勇于展示个性,勇于表达自我。“远方”是言说不尽的话题,针对“诗意却模糊”的特性,作者将“远方”人格化,采用第二人称方式与其对话,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诗意和洒脱的人生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语言,诗意浪漫而不乏理性,底蕴深厚而不失灵动,很好地契合了文章的主题,含蓄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