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艳
人物档案
龚华华,1978年生,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青年作曲家,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包括“全国音乐作品评奖文华音乐作品创作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湖北音乐金编钟奖”,“楚天文华奖”等。
“我出身农村,所以农历生日我记得更牢:二月十五。”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没有丝毫农村痕迹的龚华华,微笑开腔。
1978年,龚华华出生在荆门市后港镇一个叫殷集的小村庄。他说,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是跟着大人步行15里路去镇上采办年货,因为可以吃到零嘴,“那个年代,除了后院青涩的西红柿外,零嘴简直就是奢望。过年穿的新衣尽管多是大孩子们留下来的,但对于我来说,跟新的没什么两样,因为心情是喜悦的。”
那时候,龚华华的父亲在后港镇邮政局上班,每天要步行几十里路,把电报和信件送到各乡各村。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在家照顾他和妹妹,还要打点零工或在路边卖水果,以贴补家中开销。“也许是有这种亲身经历,直到现在,我在路边摊上买东西时基本不会讨价还价。”龚华华笑言。
龚华华上三年级时,父亲调到市里工作。这时,他第一次见到了钢琴,“家族祖祖辈辈务农,跟音乐八竿子也打不着,父母给我请了钢琴老师,我就稀里糊涂地踏上了音乐之旅。”
上初三那年,龚华华被荆门市歌舞剧团挑中,送到湖北省艺术学校学习小提琴专业。他坦言,虽然父母一直想让他上大学,但读了中专就能摆脱农村户口,这种“诱惑”在当时让普通人家难以抵抗。17岁毕业时,龚华华进入荆门市歌舞剧团担任小提琴演奏员,同时干作曲、编曲等工作。
缘于对作曲的热情,也为了圆父母和自己的大学梦,1999年,龚华华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当时乐得合不拢嘴的模样我至今难忘,他们说,都是托国家改革开放的福……”
在武汉音乐学院读书期间,龚华华从老师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从他们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幸福:“他们在那个经济落后、信息封闭、资源匮乏的年代,还坚持着严谨的学术,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作为‘沐浴在春风里’的新一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不努力、不追求呢?”
几年前,龚华华的父亲退休了,和母亲执意回到他出生的小村庄生活,“前不久,他们补拍了一套婚纱照,还在微信上大秀了一把恩爱咧!”
如今,龚华华已在武汉音乐学院工作9年,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去年儿子上小学,他则到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作曲专业博士学位,“我们两个一年级学生相约共同努力。”
与改革开放同岁,有什么特别的感想?龚华华沉吟片刻,动情说道:“于我而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润物无声的。从我出生开始,从我离开那个小村庄开始,从我第一次见到钢琴开始,从我第一次走出荆门开始,我走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与改革开放同岁,我与时代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