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徐汉雄
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黑作坊以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假驴肉,销往全国各地。(据1月8日《新京报》)
这几年驴肉的价格涨了几倍,以其他肉假冒成本只有一半不到,普通消费者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于是假驴肉便大行其道。早在2011年,当地便进行过专项整治,关闭取缔一批,停产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派监督员入驻企业监控一批,措施不可谓不严厉。2016年,河间市又通过专项行动,查处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违法行为。地下作坊禁而不绝,说明仅靠一阵风式的整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作坊直言,“白天煮马肉不怕事,晚上煮猪肉没人来查。”反映出监管层面是有漏洞可钻的。
打击假驴肉显然要持之以恒,监管要做到全天候全方位覆盖,不能留空白与死角。因为这不能靠消费者来发现,他人根本识别不了。这些年,不时曝出的假肉案,暴露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在全国有两百多家连锁店的汉丽轩,其长沙的一家烤肉店,曾经被曝以鸭肉冒充牛肉糊弄顾客,员工自称骗过了全世界。原因在于以去皮鸭大胸肉变为牛肉后,食客们看不出来。以骡肉、马肉甚至猪肉假冒驴肉,不过是鱼目混珠故事的新编,假的让人看不出,监管又总是滞后,这才是问题所在。
这类事情被曝光后,大家觉得惊奇,当地也顿时警醒,就怕时间一长,监管部门又都见怪不怪。这次河间驴肉造假被曝光后,当地表示将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认真查找日常监管工作中的漏洞。雷厉风行的行动,能否跳出重复整治却问题依旧的怪圈,还须拭目以待。我想,治顽症既要大火猛煮式的重拳,也要细火慢炖式的常抓不懈,标本兼治方有河间炉肉再度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