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晗通讯员袁莉刘望罗瑶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图为:张教授的遗孀顾美皎老人昨日将家中全部积蓄捐出
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武汉地区医学事业发展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武汉市第六医院名誉院长张应天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去年11月22日去世,享年88岁(本报曾作报道)。昨天下午,按他的生前遗愿,妻子将他的全部积蓄50万元捐赠给武汉市第六医院,设立“张应天医学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医院优秀的医务人员,这也是武汉市级医院中唯一一个以专家名字设立的医学奖励基金。
遗孀含泪完成遗愿捐出毕生积蓄50万
张应天教授行医62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外科事业,荣获首届“中国医师奖”。自创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人;还曾自创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改良乳癌根治术及乳癌保乳手术等多种术式,被公认为武汉医界的“一把刀”。去年8月21日,张应天被查出肝部、肺部等器官出现多发转移性恶性肿瘤,已进入晚期,于11月22日不幸去世。
张应天一生节俭清贫,重病时曾多次希望将所有财产捐给为医疗事业奋斗的医务工作者。昨日下午,他的妻子、同济医院妇科肿瘤专家顾美皎表示遵循老伴的遗愿,将家中全部积蓄50万元捐给张应天生前工作过的武汉市第六医院,设立“张应天医学奖励基金”。
“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做个好医生、办一所好医院、培养更多人才,他曾经为医院人才的流失痛心焦虑。”顾美皎追忆老伴时流泪哽咽着说,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爱心的医生比买一台贵重的仪器更难,希望基金的设立能激励武汉市六医院的医护人员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这也是对张应天教授最好的缅怀。
多位学生深情缅怀 患者家属也捐出5万
昨日,张应天的学生们也来到了捐赠现场,当中有武汉多家医院的医生,也有高校教授。武汉市第六医院胃肠病区主任余阳说,张教授生前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对年轻医生的成长特别关心。他要求外科医生必须具备“四会”——会做手术和科研、会阅读外文文献、会交流、会写文章。他还定期召集医院内年轻的外科医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并取得了40多项科研成果,直到他生病住院前,仍坚持组织、参加读书报告会。
汉口66岁的费女士,也专程赶到了捐赠现场,表示要为“张应天医学奖励基金”捐款5万元。费女士说,2003年,她丈夫因晚期肝硬化多方求诊,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疗,慕名找到张教授,经过手术控制了病情。2008年,费女士患有克罗恩病的弟弟在浙江病情发作腹泻不止,乘坐急救车连夜从浙江奔向武汉,张教授得知后,立即安排医生准备接诊,并亲自到医院门口迎接,最终弟弟化险为夷。从此,一家人和张教授结下了友谊,张教授去世后,她还主动过来帮助料理后事。“张教授救了我的两位亲人,他的仁心仁术感动着我们全家,得知他的遗愿后,我希望也能做点事情。”费女士表示,自己已经退休多年,家庭条件有限,5万元捐款虽然不多,但是希望能表达对张教授的怀念与感恩。
武汉市第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郭洪表示,“张应天医学奖励基金”既是一笔物质奖励,也是对优秀医护人员的精神激励,是医院宝贵的无形资产。医院也将拿出50万元充入该基金,并已成立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基金专账,同时制订基金奖励的评选办法。该基金用于奖励对医学事业和医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初步计划每年评选3至5人,每人给予1万至3万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