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1月24日与世长辞,他几十年如一日,待患儿如亲人,唯一的乐趣就是给孩子看病。“花最少的钱”给孩子看好病,被孩子们亲昵地称呼为“不打针爷爷”。(1月30日央视网)
胡皓夫医生能做到50余年坚持药物治疗,能不打针就不打针,开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不单是爱心可贵,更显其医术精湛。唯有深谙病理,经验丰富,才有自信对症下药,为患者做出最佳选择。“不打针爷爷”的确了不起,但我们在缅怀和称颂其医德医风之时,也需要更客观科学地读懂他的苦心和坚守。如果只是感情用事地理解,譬如“不打针就一定是最好的”、“感冒什么的8毛钱的药就能治好”、“无论如何都不应给孩子用抗生素”等,既是对医疗的误解,还有可能耽误治疗。
近期流感肆虐,各大医院儿科爆满,不少医护人员表示,比起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偏低的薪酬待遇,更让他们不安的是,家长的不信任所带来的职业风险。非儿科医生,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生病的大人,儿科医生,面对的则是一个不能准确表述病情的小孩以及一群焦灼不安的大人。如果双方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本来就短缺的医疗资源,只会因沟通不畅,导致效率低下而更加捉襟见肘,最终受苦的还是孩子。
电视剧《心术》中,医生霍思邈这样说: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第二重叫人文关怀;第三重就是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胡医生属于那第三重的医者,他以毫无保留的赤诚和坚韧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家长和孩子的信任,进入了他们的内心。让医生更贴近了解幼儿患者,体会他们的苦痛与不安,让家长和孩子更相信医生,愿以生命健康相托付,建立心意相通,互为支撑的医患关系,才是“不打针爷爷”数十年行医之路的初衷和真意。“不打针爷爷”不仅以仁心仁术,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榜样,促使他们提升能力素养,致力于救治更多的患者。也以其良知风骨,成为人们认识儿科医疗的明镜。作为普通人,我们不仅应感佩于他一生的辛劳和奉献,更该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和尊重,少一些猜忌和冲突。唯有携手共同击退病魔,守护孩子的健康,才是对“不打针爷爷”最好的怀念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