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在江汉平原的静夜聆听蛙声
2018-04-28 07:02: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潜江女诗人黍不语近照

  □楚天都市报记者蔡青

    小龙虾躁动的季节,江汉平原已是蛙声一片。
    入夜,潜江后湖返湾湖湿地春水微漾,远处的村庄或隐或现。80后女诗人黍不语的《春日想到母亲》正被几位诗友吟诵:“我的母亲,一个人立在遥远的/村庄/那种天真和原始/火光一样映现/在我的脸庞。”
    这首诗,被挂在武汉地铁2号线积玉桥站内。
    在很多诗人的笔下,故乡即是精神的原乡。袅袅的炊烟,黄昏的牧童与短笛,都成为绕不过去的乡愁。黍不语也是。
    “我的诗大多写家庭,写亲情,写故乡。”昨晚,她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黍不语2012年才开始写诗。有一次,一个诗歌微信公号发出她的一首小诗,很快有了6万阅读量。而今,她已经一发而不可收,诗作不时在国内知名诗刊上出现。
    和黍不语一样,大头鸭鸭、湖北青蛙等10余名潜江诗人的诗歌,在武汉地铁沿线站台内被千千万万的人阅读。
    在潜江,虽然诗人们的职业不同,生活际遇迥然,但他们把故土的蛙鸣,忧伤的雨滴,路边的田禾,都演绎成一篇篇精彩的诗行。“我向往古人的生活/每天辛勤劳动/要么挑水/要么砍柴/一天的生活讨得心安理得。”潜江日报记者、诗人关伯煜写道。
    1990年至今,潜江诗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活跃,个体成就日益显现,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黄明山、让青、沉河、王本伦、关伯煜等一批诗人已然成为国内诗坛的一股清流。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梁必文称,潜江诗人多,作品多,水平高。潜江诗歌情系人与自然,关注江汉平原乡土人情和四季风物,风格各异,一人一面。
    据统计,潜江写新诗的人数达700余人,近年来出版诗集100余部,每年在《诗刊》《星星》等全国专业诗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潜江许多诗人跻身国内优秀诗人行列,在省内、全国乃至海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潜江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潜江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抓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近几年来,潜江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达20多亿,每年有650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文化艺术事业,“潜江诗群”正是扶持对象之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