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必须坚持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2018-05-08 07:09: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据记者查证,著名的“爱心妈妈”、河北省武安市民建福利爱心村负责人李利娟涉嫌多起敲诈勒索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犯罪,目前已被刑事拘留。(5月6日《北京青年报》)
    李利娟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万富翁,21年来陆续收养118名孤儿,即便之后遭遇困难,罹患癌症,也一直坚持收养弃婴,成为家喻户晓的“爱心妈妈”。而今,慈善名人一夕沦为嫌犯,受到多项指控,突然的反转,令人震惊之外,更有隐忧。目前,亟需更为权威确切的真相,来厘清是非黑白,回应公众关切。
    从官方披露情况来看,“爱心妈妈”并非一夕崩塌,而是长期存在各种不规范的问题:“爱心村”拒绝与民政部门合作,三年没有年检,登记的“孤儿”其实有监护人,各类健康、安全检查都被拒绝……俨然是不可触碰的“法外之地”。正因为日常监管缺失,才让爱心之名笼罩了阴影,积攒了“灰尘”。据报道所述,针对”爱心村”的监管之所以迟缓乏力,竟是因为李利娟是全国知名的慈善名人,备受关注和赞誉。
    树立慈善典型,本是为了弘扬公益精神,呼吁更多人来传递温暖,慈善名人更应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主动遵守法律法规,而不是将名声异化成特权,把做好事当成挡箭牌,让“爱心妈妈”成为逃避监管、欺瞒世人的保护伞。这样的怪象促使我们反思,除个人膨胀的私欲外,是什么让亮眼的光环变了颜色,又是什么让守护的足音踌躇不前?
    慈善虽源于自发的互助行为,但在现代社会,已被视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避免纯真爱心受到污染,必须坚持让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做慈善、献爱心不是违法的理由,光环再亮眼,名声再响亮,也不应有逾越法律的特权。
    经营多年、名声在外的“爱心村”被取缔,也给民间慈善敲响了警钟。做慈善不是一件易事,嘴上说得再激昂,名声炒得再火热,仍需态度真诚,守住本真,不一定要做多大的好事,但既然做了,不管多么微小,也要合理合法,把好事办好。这就需要监管的各个环节,都加强法制意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制度,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不打折扣地规范和引导民间慈善行为,才能让道德与法治同向发力,让爱心的阳光干净清透地照进每个人的心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