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雅事件”提示须规范个人求助
2018-05-28 07:09: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5月4日,河南太康女童王凤雅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幸去世。24日,一篇名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质疑孩子家长利用重病幼女,骗取网友15万元捐款,却未对其进行救治,反而带儿子去北京治疗唇腭裂。重男轻女、诈捐、虐待病童引发舆论哗然。太康县警方日前表示,帖文与事实不符。(据5月26日央视网)
    警方查明,孩子家长没有诈捐,3万余元善款的使用情况都已公布,重男轻女、见死不救等情节,更是子虚乌有。回溯引发事件的网文,缺乏证据、预设立场,可信度并不高,为何仍引来疯狂转发?一来,网络言论仍缺乏事实依据和责任心。当庞大的网友群体与单个的受助者家庭直接对峙,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更关键的是,网络个人求助缺乏标准和规范。近年来诈骗、骗捐等负面新闻频出,公众善心满布裂痕,再来些不怀好意的敲打,很容易破裂成伤人的碎片,让捐助人失落无措,公益组织进退失度,受助人亦疲惫不堪。
    事实澄清后,不少轻信传谣的网友,纷纷向王凤雅家人道歉。当然,道歉和反思是必须的,然而,本就不幸的家庭,被舆论矛头直指数日濒临崩溃,光靠道歉难以弥补。王凤雅家人表示将对造谣者诉诸法律,捍卫自身权益,希望此举能进一步厘清是非,警醒世人,让网络言论少一些戾气和狂热,多一些责任和理性。
    目前,《慈善法》并未对个人求助进行规范和限制,保证此类自发求助的真实和捐赠效果,只能靠社会监督和受助者自律。缺乏规范,常有争议。
    坦诚透明是修复信任的唯一良方。一起网络求助事件中,各方都应主动担起责任,守护难能可贵的爱心。受助人应及时公开善款用途、治疗情况,不要让捐了钱的人蒙在鼓里;各社交平台既然允许求助者利用其影响力募捐,就不能在信息审核和风险提示上毫无作为;志愿者、公益组织更应尊重事实和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帮助,而不是只充当“推手”的角色;至于那些热心捐助的人们,你们的善良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柔,但也希望这善良不软弱、不盲目。在捐助之前,多了解事实细节,多关注平台资质,既是对自己的爱心负责,也是为慈善事业的规范化尽心出力。
    目前,传播快、效率高的网络个人求助,仍是许多苦难者跨过难关、走出绝望的希望通道。要让这一通道更牢固、更顺畅、更透亮,长久来看,仍需民政部门有效管理,让参与的各环节、各方面都能尽责守规,营造互信互助、有条有理的公益氛围。使陷入困境者能得到救助,也让谣言无处落地,从而让慈心善举开花结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