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茶道古渡口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俊通讯员陈登良陈玲玲)作为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向东穿越武陵山脉的鹤峰、五峰、宜都等地的宜红古茶道一直备受关注。5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市开幕,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考察宜红古茶道遗存点,深入交流碰撞,基本达成共识:宜都是宜红古茶道的重要枢纽。
两天来,楚天都市报记者跟随专家学者走访藏在山中的石板老路、老城中的街巷、清江畔消失的渡口,遥想几百年前这条古道曾经的繁华。
位于宜都市聂家河镇的大麻林古茶道,长约4公里,宽约1.5米至3米,道路原貌仍然清晰。古茶道上立着清光绪年间的修路碑,证明了从五峰渔洋关至宜都的陆路茶道,是当时鄂西南地区茶叶外运的枢纽。
走在雨后湿滑的小路上,两边灌木丛生,青石板不再平滑,几百年前驮着茶叶的骡马队伍仿佛在眼前重现,茶贩的吆喝声和石板上的马蹄声犹在耳边。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嵩龄说,宜红古茶道宜都境内的遗存点具有完整性,有代表意义。“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从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重要茶叶产区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经蒙古国进入俄罗斯,被称为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之后继续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全长1.3万多公里。
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穿越宜都、五峰、鹤峰、石门等地的“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水陆并行,发掘的遗存点达30个。其中陆路为骡马道,保存完好的有熊渡浆踏子坡段、大小麻林段古茶道,总长度约5公里;水路以载重4吨以下的“摇摆子”木船为主,沿途有众多渡口、码头。这些文化遗产是“宜红古茶道”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见证了宜红茶的悠久历史。
多位专家呼吁:目前,宜红古茶道上的五峰渔洋关,已被列入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建议将“古道枢纽”宜都也纳入其中。
研讨会上,宜都、五峰、鹤峰和湖南石门两省四地,共同签订《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书》,将携手推进宜红古茶道研究、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