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互联消除奇葩证明
2018-06-01 07:10: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淮安市民钱某的父亲因病去世后,他打算将父亲住房公积金账户里的余额取出来。淮安市淮安公证处人员要求他提供“他是他父亲的儿子”“他爷爷奶奶已经去世”等一堆证明。钱某四处奔走,但街道、社区、派出所等单位均表示已停办这些证明。(5月31日《法制日报》)
    公证处认为,这是为了杜绝虚假公证,保障当事人权益,不应该被扣一顶奇葩证明的帽子。但是,公安部门和街道社区早有声明,不再开此类证明。到最后,各部门也只是守着自己那一摊规矩,没有人管办事人到底如何解决问题。真是死规定难倒大活人。
    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如果有部门需要证明,就应该由有关部门核实情况,要求开具的证明,不能让老百姓求证无门。进一步而言,办事部门应该有担当责任的意识,主动服务的态度,该自己调查的就自己去调查,该部门协作的就积极协作,不要把行政壁垒造成的不顺畅、政策适应期产生的矛盾,都变成办事群众的麻烦。
    在回应风波时,淮安市公证处主任表示,未来将简化市民的办事流程,当事人提供基础资料,证据线索,公证人员前往相关单位、社区,帮助调查收集证据。这个想法很不错,不要等未来了,现在就可以实行推广起来。如果各个部门都能有让部门多跑腿,群众少跑腿的觉悟,很多证明根本不会被戴上奇葩证明的帽子。
    不少证明变成奇葩证明,根源是公共信息资源更新迟缓且各自为政,导致数据零散繁杂,明明身处大数据时代,最基本的民生事务,却依然要靠人力奔走,纸张求证,实在是跟不上节奏。许多地方在智慧政务上颇有建树,推动线下线上一体化运行。如武汉深入探索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收获了众多点赞。希望下一步能尽快推进部门及地区之间的信息联网互通,在现有的便利中,加上一个“全国办”,让信息跑快一点、通畅一点,奇葩证明的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