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徐颖)5月底,一篇名为《卖米》的文章传遍了朋友圈。这篇文章是已故北大才女、北大法学院1997级学子张培祥(笔名飞花)的旧作,没想到十四年后文章又被网友放上朋友圈成为“爆文”,感动无数读者。
6月2日,本报独家采访《当代》主编孔令燕,分析为何一篇旧文在现今又引起如此大反响。本报报道经过楚天都市报头条号、看楚天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阅读量超过10万,今日头条上该文的网友评论400多条。
孔令燕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说,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全社会快速的城市化,一大批人都有从农村走向城市、或者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感同身受,《卖米》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虽然书写了苦难,但却并没有渲染苦难或者抱怨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的仍然是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孔令燕总结道,《卖米》的爆红也给文学以启示,大道至简,不管什么文学思潮、什么潮流、什么写作技巧,都不能替代人的基本情感。好的文学作品不管内容写什么,底色还应该是真善美。只有拥有这样的底色,才能与人类的基本情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