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5日,北京8岁的双胞胎姐妹跟妈妈到青岛旅游,结果在沙滩溺亡。孩子妈妈称,事发前她一边看孩子一边看手机,发个朋友圈之后,就发现孩子不见了。(据8月7日《中国之声》)
悲伤的消息总令人猝不及防。虽然孩子的妈妈已经十分痛苦,但她因玩手机一时疏忽没看住孩子的细节,依然引来了舆论聚焦,不少媒体和法律人士,再次呼吁,将“疏忽照顾”儿童入罪。
法律的完善任重道远,但眼前的悲剧却是触目惊心。诚然,在这起让人痛心的事故中,家长的疏忽无法免责,但其他因素也不该被忽视。据报道,事发沙滩海水情况复杂,缺乏专业救援设施,还设有禁止下海游泳的警示牌,但仍有许多游客若无其事地在这里戏水游玩。这样的“野浴场”在青岛还有十多个,类似情况也持续了多年。如果说家长的一时疏忽,导致了一生的伤痛,那么监管上的长久疏忽,更不能轻描淡写地一言带过。
进入夏日以来,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据本报前两日报道,8月3日,黄石市阳新县丁女士一家 5人,前往长江中戏水时不幸溺亡,其中有4名未成年人;8月5日晚,又有两名十五六岁的女孩在随县厉山镇一桥附近河里不幸溺亡……每一起惨剧发生后,都有一个家庭陡然破碎。而究其根源,“疏忽”二字,不仅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更存在于整个社会匮乏的安全意识中。
教育部门和警方年年发出安全警示,媒体的呼吁从未停歇,学校也会再三加强安全教育,但即便如此,溺水事故的阴影从未远离夏日。一次又一次的悲剧,让人黯然神伤,更让人愤怒无措。究竟要怎样,才能让意外不再发生,让悲剧不再重演?
对安全的“一时疏忽”,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轻视,对规律的无知。英国作家狄兰·托马斯在悼念伦敦大火中遇难儿童的诗作里,沉重地写道:第一次生命丧失以后,再没有另一次死亡。这句话,应该刻进每个人的心里,不要再用脆弱的肉体,去触摸危险的边缘,更不要拿无辜的孩子去冒险。事关生命,本不应有疏忽,更不能有疏忽。希望惨剧能留下教训,痛苦能带来警示,小心能换来安全。希望“疏忽”不要再成为事故的帮凶,让每个孩子都能乘兴而去,安全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