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龙牮纸 历史的印迹
2018-08-21 07:11: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52岁的岳梦龙在自家的造纸作坊里劳作
  图为妻子卢秀真将晾好的牮纸捆扎好
  图为岳梦龙在木碓旁检查舂好的竹麻
  图为妻子与邻居将湿纸一层层剥开,房梁上堆叠的则是等待阴干的半成品
  图为结束一天的劳作,岳梦龙躺在竹椅上小憩

  □图/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文/楚天都市报记者周鹏

    通城黄龙山,系幕阜山系中的一座大山,只角楼、天岳关、牮(j iàn)楼咀等风景名胜让这座山充满底蕴,特别是这里的“牮纸”,肇始于清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曾创造湘鄂赣三省百姓边贸的奇迹。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通城天岳村,对“牮纸”的制作过程进行了探访。
    8月中旬,立秋之后的黄龙山,凉风习习。从山脚到山顶,漫山遍野的翠竹让这里成为绿海。“咚、咚、咚”随着水车吱吱呀呀的转动,推动着木碓冲击着石臼中的竹子,今年52岁的村民岳梦龙介绍,这叫做舂麻,通过一年浸泡、六天六夜蒸煮等工序后,竹子在这里被舂成竹麻。
    山上盛产楠竹,村民以此为原料,利用传统工艺造出“牮纸”,牮纸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可以用做书画稿纸。
    牮纸的流通让这里成为湘鄂赣三省边民贸易往来重地,老人们说,这里没有什么田地,但沿着小溪,纸坊一个挨着一个,家家户户造纸,上世纪30年代特别繁华,一度有“小南京”之称。
    岳梦龙家里就是一个造纸作坊,他将纸浆调好后,荡料入帘,经他轻轻捞起,铺满浆料的竹帘在他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待水滴尽轻轻一扣,便是一张纸。在里屋,妻子卢秀真和邻居分别坐在长条凳边,将一墩墩湿湿的纸,像捻鸡蛋皮一样,一张张将纸揭下来叠好。在他们的头顶,是正用竹席阴凉着的纸张,一叠叠一层层。据介绍,纸晾干后捆成捆就可出售了,每捆2000张纸,可卖150元。“我还注册了商标。”岳梦龙说,每年从农历二月到十月在家造纸,因有72道工序,过程繁杂且周期长,以前村里20多家作坊现在只剩4家,他的孩子们不愿意呆在家里,只有他和妻子在家守着这门老手艺。
    据悉,目前通城黄龙山牮纸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