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刘闪陈红)账户资金不翼而飞,多地破获类似案件,短信嗅探盗刷作案频频来袭。8月20日,楚天都市报“警惕短信嗅探盗刷”重磅报道此事后,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多家媒体纷纷转载,截至昨日,官方微博阅读量达到17.3万。
8月中旬以来,本报热线接到多起账户被盗刷的新闻爆料,两名记者详细采访当事人后,得知此次盗刷与以往不同,用户本人处于睡眠状态下,在手机上并未有任何操作,账户在一夜之间遭遇盗刷。记者搜索发现,全国多地也曾发生类似案件——短信嗅探盗刷。
面对这种新型犯罪,我们的钱袋子还安全吗?本报编辑部考虑到,如果单纯报道类似案例,恐怕只会引起公众恐慌。在没有受害人身份证、银行卡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实施盗刷的呢?本报在报道案例的基础上,专门就此采访网络专家,揭秘短信嗅探盗刷详细手法,并请业内人士提出加强防范的具体措施。同时,更从建设性角度出发,建议金融机构通讯及验证系统及时升级,完善系统,消除漏洞。
报道通过本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网友为报道叫好。不少人发表评论,这组报道提醒及时,有助于个人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