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慢作为”让人放心
2018-09-04 07:12: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媒体报道,已“闭关”休养两年零八个月的故宫养心殿,下周将动工修缮。8月27日,故宫博物院给养心殿修缮工程培训合格工匠单位颁发了证书。所有接触建筑本体的工匠都经过严格选拔、培训、考核,取得结业成绩并将“持证上岗”。
    故宫博物院在养心殿修缮工程中,一“闭关”就是两年多,其间对参与修缮的工匠进行层层选拔、培训,表现出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一种饱含匠心的精细,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从容,这与一些地方的雷厉风行、火急火燎、大干快上截然不同。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是不可复得的艺术瑰宝,对文物的修缮应该保持一份手捧珠玉的细致、一种如履薄冰的虔敬。近年来,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历史文化热方兴未艾,一些地方也开始重视文物修缮、保护。但这种“重视”有时过于功利,这种“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一种破坏。比如,“最美野长城”遭水泥硬化、清代古桥“五孔变四孔”、峰门寺石窟造像被浓妆艳抹……
    盲目重视不如不重视,盲目修文物不如不修。不修,文物的本貌还在那里,待到技术手段成熟会有更优的修缮方案。以“高度重视”之名胡乱动手,造成的破坏很可能难以挽回。在文物修缮和保护上,务须牢固树立“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的共识。因为在文物修复上,乱作为往往比不作为危害更大。
    故宫这种“慢作为”何以被公众理解?因为这种慢不是怠慢、轻慢,而是审慎、专业,不是漫不经心而是做足功课。相对于文物承载的数百年漫长历史,一两年的准备工作并不算长。“瓦、木、石、油饰、彩画、裱糊”六作所有工匠都经严格选拔、培训、考核、淘汰,最后才“持证上岗”,单单这一条就足见其专业和匠心。如果其他地方也能以这样的精神对文物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准备好了再动手,才不会搞出“破坏性修复”“保护性拆除”之类的事情。
    原载于《光明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