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徐汉雄
近日,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详见本报今日A06、A07版报道)
去年底以来,有关保健品的话题在网络发酵,引发各方关注。相关方面的行动表明,国家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守护人民健康安全方面的态度一向是明确的。从长生疫苗案件到这次的“权健事件”,都说明企业守法经营才是生存之本,公共安全的底线不容触碰,如果利欲熏心、无视规则,无论公司的名气与影响多大,挑战了道德和良知底线,就会犯下众怒,不会被原谅。
无论对问题疫苗还是对相关保健品的查处,都是为了呵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回应群众关切,打击不法是为了维护合法。国家的一系列法规都明确指出,保健品属于食品范畴,不是药品,其标签和说明书均不得标注明示或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
法律没有模糊地带,现实也没有蒙混的空间。但长期以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无序发展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情况,被认为形同于骗子,伤害了保健品的信誉,也伤害消费者的信心与感情。有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7万家,查处违法案件1.2万余件,涉案金额3.6亿元,而整治目标主要就是“欺诈和虚假宣传”。
相关数据预测,2016-2021年,中国保健品销售额将从26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这么一个庞大的市场与发展空间,对相关公司是大好机遇,更要倍加珍惜,保健品先要保证自己健康,才能保消费者健康。任何一次规范管理,都是为了走得更远,这次也一样,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市场洗洗会更健康。
中国制造已进入质量时代,当年那种以马粪纸造皮带皮鞋的套路在市场上早已难以容身,对保健品来说,也是如此,惟有经历行业阵痛,经过刮骨疗毒之后,获得以质量取胜的新生。而在这之前,重拳打击保健品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必不可少。
声音
《人民日报》:对企业而言,无论多大的规模、多响的牌子,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严惩。
新华网:强身健体要靠健康的生活和合理的运动习惯,而非某些产品的“神奇功效”。
绘图/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