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彭木佑(72岁)
上世纪60年代初,念初二的我接受父亲安排,跟一位篾匠学艺。
第二年夏天,师傅带我到咸宁帮人加工篾器,坐火车到咸宁下车后,徒步进入山区。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和满山竹林,我十分神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看到一个村庄。师傅叫我吆喝“竹器加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们是不是沔阳人(仙桃的前称),得到肯定答复,高兴地把我们迎进了她家。她几年前从沔阳搬来,听到乡音特别兴奋,要我们到她家住下,先给她家加工筛子。在她家一做就是4天,由于做的东西质量好且工钱不贵,我们在那个村庄做了一个多月,可以说为师傅赚了第一桶金。
这个村庄做完,我们又去了别的村子。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吃了很多苦,但学有所成,可以独自挑担走村串户,帮人修补竹器。那时鸡蛋、米、鱼都只几分钱一斤,一天能赚10来元非常可观。
1964年我应征入伍,高兴之余也为会失去篾匠手艺而遗憾。1965年部队奉命赴洪湖大同湖围湖造田。一天在湖区闲逛,我发现了一大片芦苇,顿时想练练篾匠手艺。我每天割回一捆芦苇,把它劈开,再用木棍打平,编成一块块芦席。我用它们在洗漱的井边搭成棚子,以防大家雨天淋雨,或给水井当盖子,防止杂物落入,还给连队抽水机也搭了个棚子。大家纷纷叫好。
1969年我复员后到武汉工作。一天,我看见岳母用的筲箕口坏了,便在下班路上捡了几根包装盒用的硬塑料带,将破筲箕修理得像新的一样。岳母笑问,你能不能给我编一个买菜的篮子呢?我说,那是小菜一碟。我利用星期天花了两个多小时,就编了一个上圆下方中间鼓的篮子。街坊邻居知道后,纷纷请我编篮子。我有求必应,乐此不疲。
弹指一挥间。如今,不锈钢制品和塑料制品早就取代了竹子制品,物美价廉,轻便耐用,避免了大量砍伐竹林,保护了绿水青山。但我始终对竹制品有着特殊的情节,只要街头巷尾有卖竹制品的,便会睹物思艺。直到现在,我们家仍在使用竹子做的筲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