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去年4月,河北石家庄的冯先生突然被查出,其名下有两家公司,他因此被取消了租住保障房的资格,还可能面临数百万的税务问题,莫名其妙成为“老赖”。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冯先生奔波了近一年,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据2月26日央视网)
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后,有的地方注册一家公司,只需要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不需要本人到场。在个人身份信息频繁被盗取、买卖的当下,有人想要钻空子,简直是太容易了。
出错很容易,改错却不容易。按理说,公司不是自己的,弄清事实之后,就应该赶紧处理,避免持续产生负面影响。然而,提交虚假材料的“骗子”找不着,审批部门却说自己按程序办事没错,监管部门则表示“处理上有难度”,要求当事人去法院起诉。
如果说,主管部门都觉得调查取证很困难,普通老百姓又如何自证“我不是我”?“被法人”的受害者莫名背锅,代人受过,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难道就只能自认倒霉?
冯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名下有130多家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如果一家家去起诉,即便都能胜诉,全部解决也要花上十几年。还有人跟冯先生一样,“被法人”后莫名其妙成了“老赖”,飞机高铁统统坐不了。
如此不合理的事频繁出现,可见管理上漏洞不小。工商注册登记“宽进严管”,只做到了“宽进”,却没有做到“严管”。各地应该吸取现有的先进经验,明确责任主体,出台统一的便民流程,简化登记撤销程序,让事情有个合理的解决路径。同时,加强对信息的前期审核,不可因便利失去了规范,对冒名注册者更要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从而杜绝个人身份信息被滥用、盗用。
办法不是没有,关键看会不会去做,希望屡屡出现的极端案例能真正唤起警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让一些部门能行动起来,履行职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别让老百姓在证明“我不是我”的困境里四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