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创新型企业的初心
2018-07-13 16:32:42 来源:中工网

春日阳光明媚,在自己的办公室,大连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了一个令他自豪的企业发展成果:去年,企业与德国巴斯夫集团公司签订了一份38.5亿元、为期10年的分子筛供货合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特种分子筛供货合同。过去,这种产品全部依赖进口。

巴斯夫集团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业集团,排放控制催化剂全球排名第一。分子筛是部分催化剂的核心原料,而中触媒的这款特种分子筛,是柴油机驱动系统重卡、轻卡、拖拉机、农用车尾气净化排放控制所用催化剂的主要原料。该产品占市场的70%份额,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销量第一。

而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还不到10年,为何能得到世界行业老大的青睐?李进认为,除了创新,还有他们对初心的坚持。

2008年8月,李进带着6个人开始创业。这年,他36岁。

李进199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催化化学专业,毕业后应聘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他对市场需求、产品发展方向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又在一家化工企业工作3年,他增长了对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才干。

李进创办公司的主攻方向就是研发生产催化剂。企业初创,没有科研场所,他向一位朋友借用一处闲置的厂房;没有资金,贷款无门,只好以高出银行贷款的利息找个人求借;没有必需的试验、检测设备,无法进行科研,很长时间里他们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工艺包”改进等积累资金,并陆续总结和归纳着催化剂的数据和密码。

“很苦”“很难”“创业不都这样吗?习惯了”,李进不健谈,问一句说一句,熟悉他的同事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开发新产品研究上。

在产品试验的关键时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事,每天忙到很晚,困了,累了,就睡在办公室。

最早搞出来的规模化产品就是钛硅分子筛,这种催化剂过去都从美国进口,尽管李进他们初试合格了,但用在化工装置上是否保证不出问题?没人敢打这个包票。公司总裁李永宾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如果催化剂出现问题,进行化学反应时轻则产品报废,重则使系统紊乱。当时他们跑了五六家化工企业,提出给他们免费试用,但人家不用。“如果造成系统紊乱你们赔得起吗?”这几乎是多家企业的一致回答。

从公司成立之初到2012年,连续5年亏损,债台高筑,但他们锲而不舍。李进说,他们的产品研究方向是对的,他相信,大方向没错,他们一定能成功。

2013年,企业出现了转机。经过试用,各项数据超过美国,他们成功了!

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从美国进口钛硅分子筛从过去的220万元/吨下降至80万元/吨。美国这家公司来到大连,与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合作事宜,条件是他们控股,但被李进断然拒绝。他不希望他们研制成功的钛硅分子筛被扼杀,不希望中国市场还被美国公司控制。

在公司大院正门旁有一块雕刻着“不忘初心”的巨石,巨石正面下方,刻记着催化剂研发前辈们的名字和事迹。李永宾告诉记者,当年我国最早的一批催化剂专家来到大连,在生活艰难、缺少科研设施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学研究,为大连成为我国石化重要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永宾说,我们从当时科学家工作生活的村落找到这块巨石,在上面刻记了化工前辈们的名字和事迹,就是要用他们的爱国、报国之心激励我们自己,让我们的催化剂研发走向世界前列。

中触媒熔炼和设定的企业使命是:中国创造,触发世界;企业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分子筛生产基地。

为了这一使命,为了这一目标,中触媒上上下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两年393个飞机班次,这是李永宾的出差行程。他的沙发拉开就是床,忙时不回家,就睡在办公室。办公桌就是会议室常见的大条桌。

中触媒股份大连厂区占地22亩,去年实现净利润4000多万元,而大连厂区职工只有313名,企业效益非常好。然而,中触媒上下依然保持着当年创业时的艰苦奋斗作风。

如今,中触媒公司已经形成分子筛、催化剂、化工工艺包、特种化学品4大系列24种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催化剂研发型生产企业。

2017年10月24日,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环保分子筛及催化剂项目奠基仪式,在金普新区普湾经济区松木岛化工园区举行。这个项目总投资5.6亿元,占地面积8.35万平方米,设计年产1万吨环保分子筛及2万吨催化剂,预计年产值达60亿元,将满足巴斯夫、宝洁等世界500强客户对国际领先产品的需求。而该项目的建设,对带动大连市催化产业发展,助推大连市建设“中国催化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说,公司上下不忘初心,未来为了完成“触发世界”的使命,向着“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分子筛生产基地”目标不断努力。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