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团队的“台前幕后”:走上三尺讲台,自信从何而来
2018-04-16 08:27:00 来源:荆楚网

图为:4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的思政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上,老师以辩论的方式授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通讯员 巢宗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编者按

本报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推出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高校思政课,看上去只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却会影响一代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落实会议精神,闪烁创新思维的《深度中国》被学生热捧。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对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有哪些启示?高校如何在青年学子心中打牢中国底色?本报“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系列报道,邀您一起来讨论。

阳光水分跟不上,会耽误一季庄稼

一群工科生要毕业了,选一位老师给他们上“最后一课”。

几轮投票下来,一位思政课老师高票当选。

这位老师就是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团队成员闫帅。

当时,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闫帅以《大学的名义》为题,走上材料学院材卓1301班的“最后一课”——“人民的名义,是指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凡事以人民为标准;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大学的名义,就是凡事以大学为标准。”“希望作为大学生的你,不要被‘世俗’遮蔽双眼,更不要随‘市场’而起舞……人活着总是要做些与吃饭无关的事,这些事包括:当老人跌倒无人去扶时,你要挺身而出;当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你要乐善好施;当路人凑一凑就可以过马路时,你要坚守规则……”

“最后一课”内容被华中科大官方微信发布,很快点击量突破两万,留言“一长串”。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闫帅说:“思政课是在修心,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上完一节专业课,几个公式、几个定理,获得感很明显。听完思政课,好像什么也没有,但是过半年、一年,它带来思维方式、逻辑表达、价值观的变化,会让学生突然领悟到其魅力、意义所在。就像蝴蝶效应,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能量、带来改变。”

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四年,多则九至十年,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从互联网上接触的信息越多,困惑也越多,更需要正确引导。”华中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三尺讲台虽小,立德树人责任重大。

道不远人,在实践中找寻理论饱和度

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如何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位单身汉上访请政府解决媳妇的事被搬上课堂。

有学生认为,思政课从小到大都在学,好多东西都学过了,都是一些大道理。闫帅老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回应:“如果你认为你了解中国了,请问中国和美国,究竟谁重视人权?”

他讲起自己在某地调研的案例:一位单身汉找不到媳妇,把责任全归结到政府,硬说是政府没把经济搞起来,让女青年都出去打工了。“单身汉的逻辑有点滑稽,但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帮助他发展产业,努力解决生活困难和找媳妇的问题。这个案例恰恰说明,中国政府不是不关心民生、不是不关心人权,相比美国,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新土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乱”与“治”》课上,学生就拆迁提问,为什么征地中经常出现矛盾?

来自华中科大法学院的郭亮老师也参与到思政课授课团队。他从法学角度分析土地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闫帅补充“身边事”,武汉关山街道办事处一个社区正拆迁,一天,社区书记跟闫帅感叹有本领恐慌,老百姓对各种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不学习,没法跟老百姓沟通。闫帅以此论证郭亮老师的结论:土地冲突的背后,会走向一条法律化的路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政课是一门跟政策、形势结合得非常紧的课,如果不能把课本知识跟生活体验对接起来,理论就会空洞、不接地气,学生就认为无趣无用。”闫帅说,道不远人,大的道理一定是身边可以找到的,多到实践中去,才能让理论变得饱满、鲜活起来。

先“自信”,才能让“他信”

4月9日下午,距离《深度中国》上课还有3个多小时。

华中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教务处处长陈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以及《深度中国》部分授课老师又坐在一起集体备课、讨论。

“深度的前提是以广度为支撑。鱼龙混杂的观点,要理性甄别、过滤净化。”陈刚说,开课的目的是增强青年学子的“四个自信”,空谈自信是没有用的,只有授课老师先“自信”,才能让“他信”,才能让学生领会到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

自信来自于生动实践。邹旭怡老师说,他利用清明节假期走访了一些村庄,“今晚辩论授课,我主张返乡。看到当今农村新的发展模式,我深感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深感精准扶贫的成绩。我自信了,希望晚上也能说服大家。”

自信来自于有目共睹。郭亮老师在《新土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乱”与“治”》讲课中,展示了大量繁华城市的霓虹图。他说,现在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高铁、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都是现有土地制度优势的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每位老百姓都享受到其中的福利。”

传递好这份自信,需要精心投入。

直到上课前几十分钟,刘兴花、邹旭怡还在不断完善讲授内容,她们啃了个馒头就走上讲台。

观摩过《深度中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印象深刻:“邹老师的PPT非常用心,扁平化很好,动画和逻辑非常匹配。图表素材不是直接用扫描件,全部都是重新绘制过的,花了大工夫,不容易!黄院长整堂课也都在现场,或帮老师操作‘微助教’,或拍照搬凳子。不像领导,更像‘粉丝’。”

打造《深度中国》属额外工作,跟老师们的考核不挂钩,为何还如此投入?

闫帅老师十分动情:“面对这么多好苗子,不希望他们只关注专业课,慢慢变得对社会冷漠,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像巴金说的,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人还是需要有精神的。”“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黄岭峻院长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