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扶贫一线砺尖兵
2018-05-05 08:27:00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李华雪 吴昌萱

77个贫困村出列,56347人脱贫——这是今年孝感扶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攻坚,需要尖兵。孝感要求新提拔、拟提拔干部必须驻村,优选业务骨干、专业人才到扶贫一线。

硬仗,需要铁律。孝感驻村干部组织关系全部转到村,与原单位业务全脱钩,实行“五天四夜”工作制度。

截至目前,该市已抽调5499名干部,组成1604支工作队,进驻1573个行政村(含插花贫困村),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覆盖。

“尖兵”聚焦扶贫一线 层层压实帮扶责任

孝感,集老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至2017年底,该市累计出列贫困村322个、脱贫19.85万人,还剩贫困村181个、贫困人口14.92万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难。我们的干部资源必须进一步向扶贫一线聚焦。”孝感市委书记潘启胜说。

在驻村干部选派上,该市规定: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必上,拟提拔的年轻干部必上,乡村需要的专业人才必上。全市驻村工作队员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超过30%,新提拔、拟提拔的干部占41%,党务、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专业人员占92%。

如何让驻村干部蹲得住、融得进、帮得准?孝感用制度压实帮扶责任。

“参照援疆援藏模式,我们要求市县乡三级工作队员组织关系全部转到村党支部,包户帮扶,一天不脱贫,一天不离开。”孝感市委组织部长李端阳介绍,该市先后出台近十项驻村帮扶管理规定,把个人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标准,把帮扶成绩纳入派驻单位目标考核。同时组建50人的市级督导队,坚持常态化督查与不定期明察暗访。

在大悟,《脱贫攻坚“战场十条”》要求,全县各单位部门要主动把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及拟提拔重用的干部派到驻村工作队培养锻炼。县扶贫办主任喻容说:“县直部门新提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必须全脱产驻村锻炼,全年累计脱产驻村时间不少于2个月,驻村表现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试用期重要考察指标。”

在孝昌,《脱贫攻坚提档升级十大行动》规定,发现驻村队员一次不在岗,通报批评;两次不在岗,诫勉谈话,并由派驻单位主要负责人说明情况;三次不在岗,撤换工作队员,并由派驻单位写出书面深刻检查。“累计已通报或问责干部9人,召回不称职队员36人,调整队员39人。”该县组织部副部长刘克难介绍。

今年年初,孝感对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调整,不能全脱钩的召回,能力较差的召回,工作不适应的召回。市、县两级共调整工作队长40名,工作队员283名。

从严管理,让驻村帮扶队员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锤炼了一支帮扶铁军。

他们中间,有“不靠谱”的新郎,结婚次日就返回驻地;有“不孝顺”的儿子,为了驻村没有守完母亲的“头七”;有“不合格”的母亲,含泪将幼子送进寄宿学校……

把扶贫当事业干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待

帮扶对象从褥子下面摸出半个发黑的苹果,用衣袖擦了擦,怯生生地递到面前。吃?还是不吃?

3月14日,孝南区祝站镇武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陆艾华走访贫困户时,遇到一件尴尬事。犹豫片刻,陆艾华接过苹果咬了一大口。“一个烂苹果都吃不下,哪能吃得下扶贫的苦?”她说。

剪去长发,收起化妆品,脱下高跟鞋,陆艾华用一个月时间走访完36户贫困户。“驻村就得有驻村的样子,帮扶他们,首先得融入他们。”陆艾华说。

在孝昌县丰山镇中分村,刚见工作队员刘珊时,村民很失望:“这是扶贫的?怕是来了一位大小姐哟?”

此后,刘珊自费为60岁贫困户老徐办寿宴,为年近80岁的黄婆婆守病房,为留守儿童郑琳争取教育扶贫政策,帮扶20余户贫困户发展畜牧、家禽、水产养殖和苗圃、茶叶种植……一心一意地驻村,她甚至把2岁多的孩子接到村里,让妈妈帮着照看。

带着家人去扶贫,刘珊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村民逢人就说:“别的驻村干部是五天四夜,我们刘珊是七天七夜。”

大悟县刘集镇镇长董能华参加驻村,贫困户邓传珊左肾摘除,依靠在武汉捡破烂养活3个子女。董能华踏破他家门槛,将他帮扶成远近闻名的“养鹅大王”。

2016年参加工作的孝昌县司法局花西乡司法所工作人员张梦参加驻村,为20多个留守儿童创办了“爱心家教”工作室,一名叫雅馨的小女孩搂着她的脖子说:“我想叫你一声‘梦妈妈’。”“把扶贫工作当事业干,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待,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孝感市副市长张志敏说。

改穷业、拔穷根、除穷志,全市1604支工作队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他们带动和组织下,全市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63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00多个,带动8万多贫困人口增收;为33000多名贫困患者落实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四重医疗保障;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89个,培养村班子后备干部1208人,成为“不走的工作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