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水塘村百年豆筋香
近几年,州内外不少摄影家纷纷奔赴宣恩县高罗乡清水塘村采风摄影,该地的美景确实怡人,虽然身处大山深处,原生态的风光常常令人流连忘返,离开之后又想再去。殊不知,这里除了风景怡人,还珍藏了百年传统豆筋制作手艺,源远流长的传统制作工艺更是吸引众多人前往一探究竟。
记者一行刚到清水塘村口,随便跟村民一打听这里的豆筋,村民们便能娓娓道来,但说的更多的话语则是"家家户户都会做豆筋"。记者一开始是不信的,因为据说豆筋制作工艺虽不复杂,但真要做起来也不是易事,还得有师傅领进门,很多人都是从十来岁便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制作豆筋这门手艺的,到了年过半百的年纪,农闲时仍然不忘去厨房烧一把火,然后一等就是大半天,方可闻见豆香四溢。虽然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做豆筋,可这门已经有着百年历史的手艺却不是随处可见的,失望之余便去欣赏美景,直到下午三点,才有村民跑来告诉记者,声称村头的郑银玉老人正在做豆筋。记者欣喜之余便往村头老人家里奔去,还刚到门口,便已经闻见了豆香,浓浓的豆香从厨房里飘散出来,已经吊足了记者的胃口。
记者进屋跟老人打过招呼后,老人很热情讲解豆筋的制作工艺。豆筋制作要经过磨豆、滤浆、加热、冷却、抽筋、风干等多个步骤,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步步都有各自的门道,十分讲究。老人边讲解边领着记者进里屋去看已经制作好的豆筋,只见一根根木条上爬满了金黄色的豆筋,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豆筋上,更让人有一种想要立即去尝尝的欲望。
回到厨房,只见灶台上煮着满满一锅豆浆,豆浆表面浮着一层乳白色的皮。在灶台前烧火的郑银玉说:“这表面的一层就是豆筋,再过几分钟就能抽筋了。”紧接着,老人为记者演示了如何将豆筋缠上竹条的技艺。老人拿起一根竹条,小心翼翼地伸进豆浆里,然后慢慢地翻转着竹条,只见豆浆表面那一层薄薄的皮便将竹条紧紧地缠绕了起来,而后将竹条横架在锅口两端,等几分钟后再拿进里屋,和之前做好的豆筋并列插起来,一根豆筋就算是做成了。
据了解,清水塘村制作豆筋的手艺至少已经有上百年,豆筋制作手艺也不知是哪一辈哪一代传下来的,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年,很多老人只知道从记事起,便知道爷爷辈都会这门手艺,等自己长大成人后也开始跟随长辈学习,日积月累,一代传一代,这门纯手工手艺便传了下来。
说起如何让豆筋吃起来醇香可口而又坚韧有嚼劲儿,郑银玉老人说,要做出上等的豆筋,其诀窍在于整个制作过程中"火候"的拿捏,包括黄豆浸泡的时间、豆浆加热冷却的温度、豆油结筋的厚度等都需要从长时间的制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才能掌握。
记者一行决定就在村里的农家乐吃饭,还特意点了豆筋这道特色菜。豆筋浸在油里,在油里翻滚沸腾,上面盖着一层薄薄的辣椒,翻开豆筋,下面还有地道的腊肉,还没动筷子便口水直流,当真正将豆筋放进嘴里,轻轻咀嚼,豆筋细腻醇香的味道顺着喉咙进入胃里时,那种感觉别提有多爽。这道特色菜获得了食客们的一致青睐,赞不绝口。
老人告诉记者,虽然村里的豆筋不愁销路,经常有远近的客人慕名来村里购买,可因为产量低、工序繁杂等原因,一般是十根豆筋20元,竹条长的可以卖25元,一天只能挣五六十元钱左右,而且还只是农活不忙的时候才有时间去做豆筋,忙起来产量更是得不到保障。
随着乡村游的不断兴起,清水塘村的旅游产业也正起步,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相信手工豆筋这门百年手艺也会因此而被外人熟知。虽说豆筋传统制作方式产量低、比较现代生产工艺工序繁琐、成本高,而且价格低廉,但为了那种地道口味,村里人都在努力传承这一百年技艺,并期望把老祖宗的活传承得更好。记者也相信,这门纯粹的手工技艺不会消亡,原生态便是品质保障,也许不久之后,清水塘村的手工豆筋香味儿会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