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7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历届人数之最
2018-05-17 14:56:00 来源:荆楚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6日讯(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刘甜甜) 16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武汉市7人入选,为历届入选人数之最。至此,武汉已拥有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8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跻身非遗保护传承先进城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自2015年起历时3年,经过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共确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2人 。武汉推荐的7名传承人全部上榜,为历次推荐入选人数之最。他们是:夏菊花(武汉杂技)、姚长生(汉剧)、钟惠然(楚剧)、付群刚(湖北大鼓)、黄圣辉(汉绣)、叶蔚璋(木兰传说)、刘卫祥(龙舞高龙)。

“这是武汉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武汉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王建军表示。此次入选的7人中,有3人是该项目首次入选国家级的传承人,如汉绣、高龙、木兰传说。有的传承人年纪不大,如41岁的高龙传承人刘卫祥、55岁的木兰传说传承人叶蔚璋,他们为这些项目注入活力。

据悉,近年武汉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非遗传承人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99人,其中国家级18人、省级59人、市级222人。2016年,武汉市出台《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为全国副省级及省会城市中唯一一个具有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城市,这部法规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方式,因其结合实际、理念先进,如今已被南京等城市效仿。

武汉市非遗传承人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全国首档非遗口述建档电视专题《江城非遗坊》,对全市70岁以上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视频建档;古琴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承运大师荣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武汉面塑传承人刘洁入选“中国好手艺” 作品展;一批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个人名义命名的非遗传承人名家工作室也相继成立。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非遗的美好必须传下去

从驰名国际的“杂技皇后”到少为人知的汉绣大师,从闪耀舞台的表演艺术家到翻遍故纸的木兰收藏家,武汉新增7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都有一个愿望:非遗的美好必须传下去。

7人中,有武汉人熟悉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81岁的她在得知消息后表示,武汉杂技要有传承,还要发展、创新,希望能把杂技的美好传给后人、让后人做得更好。继2014年武汉杂技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夏菊花的入选是武汉杂技非遗保护传承的又一大成果。6月,夏菊花艺术成就展将在武汉图书馆展出,以图片、实物、视频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她传奇而精彩的杂技人生。

与夏菊花一样,文武兼长的姚长生、擅演包公的钟惠然都在武汉舞台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为让非遗项目传承下去,黄圣辉走入大学寻找传承人,在武汉纺织大学、江汉大学相继开设汉绣课程。付群刚则开设了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每周六免费教学,来听课的有学生、演员、消防官兵乃至外国友人,付群刚甚至从中挑到了得意门生,并正式收徒。

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舞高龙的技艺从唐朝时期传承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高龙传承人刘卫祥仍在不断尝试创新技艺,“口衔齿托”之后,他开始练习二指禅舞龙。30余年致力于木兰主题收藏的叶蔚璋,认为讲故事只是木兰传说的一部分,为将木兰文化发扬光大,他在木兰故里——黄陂建起了一座博物馆,这也是首座木兰主题博物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