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型到发展型——广水市精准扶贫探访
2018-05-20 08:27:00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李明清 彭晓华

广水市为我省插花贫困县市,全市401个村有51个定为贫困村,贫困人口71629人。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广水人成功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扶贫路,51个贫困村已有23个出列,贫困发生率已由当初的9.1%降至4.2%。

广水特色产业是如何助力精准脱贫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最近前往探访。

开出“多肉”花 结下光伏果

在长岭镇泉水村的一个园艺苗棚里,记者结识了52岁的郭家芝,她是个典型的农家大嫂,宽厚和善、爱说笑。

村干部张继仑介绍,以前她不说笑,整天苦着脸。有一次生火做饭,灶里不知怎么有个爆竹,炸伤了她的右眼,并导致失明。祸不单行,丈夫李仁运上山捉蜈蚣摔断了一条腿。这对残疾夫妇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守着两亩水田,抚养两个女儿,是典型的贫困户。

现在好了。村里引进园艺项目,她把两亩水田流转,每年有1000多元的租金;苗棚就在家门口,活也轻,夫妻俩给园艺基地打工,每人每天有60元工资收入;年底还分红,所以,夫妻俩一年轻松入兜4万多元。

泉水村交通闭塞,以前只能种水稻、油菜等,谈不上产业。湖北传奇园艺公司被引进后,在泉水村建起100多亩的多肉花卉种植产业园。将多肉花卉制成迷你小花盆,走网销,卖给城里的白领,生意火爆。

不远处,浙江禾禾园林也被引进村,新建了一座更高规格的园林苗棚,占地20亩,顶棚全透明,是太阳能发电板材,棚内自动喷水、电脑控温,培育世界级名卉,如大丽花等。

长岭镇委宣传委员陈红林说,该村大部分项目都走“光伏+”模式。记者看到,荒坡成了靓丽景观,光伏扶贫已成全省品牌。就连不少民房的屋顶,也都安装了光伏板。

据介绍,2015年以来该市共建光伏扶贫电站272座,总装机38.56兆瓦,年发电5553万度,收益覆盖7000多个贫困户。

泉水村委会办公楼旁,有一口20亩的鱼塘,光伏面板架在水面上,约占塘面的四分之一。张继仑说,这本是一片废弃沼泽,紫昇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被引进来,开发成鱼塘,塘里养鱼,塘面光伏发电,两不误。

2014年,泉水村有贫困户101家,靠光伏发电产业带动,2015年脱贫了11家,2016年脱贫90家,整村成功出列。

种菇有方 养虾有“稻”

关庙镇属全省重点贫困乡镇,其中铁城村更是“困中之困”,人多地少,连60多岁的老人都出去打工了。

但65岁的陈昌海不能打工,他有严重的高血压,必须靠药维持,老伴中风后一直卧床,两人仅1亩田,怎么过?

60岁的汪宗青可以打工,但不能走远,老伴脑子有问题;大儿子肺结核,不能干重活;小儿子智力不好。

分管农业的镇委副书记干禁说,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但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如今都解决了。

对口该村扶贫的随州市商务局带来香菇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136家贫困户372人以土地入股。

村支书邢明旺说,2015年上香菇10万袋,技术和原料都由随州炎帝公司送来,村民只看管。但从2016年起,村民懂技术了,就自制香菇袋,每袋可降成本7.5元。

汪宗青每天在家门口侍弄香菇,年入3万元。即便陈昌海,几乎什么也不能做,年入也有1.5万元。

3天采访,记者看到,广水每个镇都至少有一个规模效益型产业,每个贫困村都至少有一个产业链品类,每一家贫困户都至少有一个稳定增收的渠道。从事特色种养的贫困户由2014年的5%增加到目前的36%。

火遍神州的小龙虾似乎更适应低山矮丘的水土,广水小龙虾旺季14元/斤,反季节14元/只,需求非常旺盛。湖北大自然农业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建虾稻共育基地,真空包装小龙虾出口欧美,带动骆店、长岭、蔡河、郝店等镇发展小龙虾5万亩。

广水市委书记黄继军说,精准扶贫不是给吃给喝,而是找准特色产业,谋求发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