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
(部分地区七月十四)
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
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
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图源网络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图源网络
中元节这一天
为缅怀先祖
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
也会用烧香焚纸、放河灯等方式
进行祭祀
▲图源网络
历史渊源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图源网络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 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 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 则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中元节的终极奥义是祭祀
▲图源网络
中元节,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然而,我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图源网络
“传承和孝道,是中元节您必须要放在心上的”。
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朱子治家格言》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祭祀祖宗愈真诚,你的孩子愈孝顺,因为孩子的感觉非常敏锐。”
各地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图源网络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图源网络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江苏省部分地区,很多人还会在中元节当天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图源网络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图源网络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古诗里的中元
中元夜
唐丨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图源网络
中元夜看月
唐丨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图源网络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图源网络
中元夜寄道侣
唐丨陆龟蒙
学饵霜茸骨未轻,每逢真夕梦还清。
丁宁独受金妃约,许与亲题玉篆名。
月苦撼残临水珮,风微飘断系云缨。
须臾枕上桐窗晓,露压千枝滴滴声。
▲图源网络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禁忌事项
祭祀活动中都有个烧纸钱的环节
一说“烧”
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消防安全的弦不能松
传统祭祀方式存很大的安全隐患
2018年3月,郭某在湖北省武穴市某乡镇山上祭拜祖先时,不慎引发森林火灾。
2017年8月10日,湖北省宜昌高新区万年村一楼房发生火灾,起火原因是刘某在家中敬神祭祀后,将火盆内高温余烬倒入四楼楼梯间的纸箱堆放处引发火灾。
2012年4月,湖北文理学院附近的山上,因祭祀引发森林火灾。
另外, 孔明灯燃烧时外焰温度高达300℃,飘落在铁路接触网或电力高压线上,极易导致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危及高铁列车的运行安全。为了保证海南环岛高铁正常运行,不要在铁路附近燃放孔明灯等低空漂浮物, 以免影响列车运行。
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类似行为将给予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怎么祭祀?
绿色祭祀
倡导绿色祭祀,可选择鲜花祭奠、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现代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人,用更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祭拜逝者的哀悼之情,尽量不要在祭祀时焚烧香烛、烧纸钱和燃放烟花鞭炮。
安全祭祀
如需烧纸,应选择避风处,同时远离绿化带、燃气管道、高压线、汽车、化粪池及工地、工棚等易燃易爆处,在事先圈定好的阻燃围栏、挖好的深坑或自带的焚烧桶、金属容器乘装。待烧纸完毕,应用灭火器具、水或土将灰烬彻底熄灭,并观察一段时间,确保不会死灰复燃再走开。
文明祭祀
在驾车外出祭祀时,不要将车辆停放在道路两旁占用消防车道,应该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停车位上,以免发生火灾后影响消防车救援。
万一遇到火灾,怎么办?
在祭祀中,一旦发现火情应尽力保持冷静,要判明火势大小和火苗燃烧方向,如有条件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最好把衣服浸湿,逆风逃生,切勿顺风而逃,同时要及时报警。
另外,
今天还是末伏的
最后一天,
明天就要“出伏”了!
超长“三伏天”即将结束,
这意味着
天气将渐渐变凉,
秋天还会远吗?!
明日“出伏”
2018/08/25
据湖北天气,台湾海峡热带低压的中心已于今天(25日)上午9点40分前后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7级(14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4百帕。登陆后其强度将逐渐减弱,向偏西方向继续移动。
预计今天起
受低压外围气流影响
湖北省北风增强
明后两天
有分散性的阵雨或雷阵雨
出现
气温马上要降了!
来源 | 新华网、中国经济网、广州消防、@湖北天气、网络综合
编辑 | 王真
出品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