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媛通讯员邓国欢
图为:供体心脏送达同济医院 通讯员陶继东齐剑东摄
从青岛到武汉1100公里,一颗心从离体到重获新生最多不能超过8小时,生死时速。昨日,身患终末期心脏病的王永(化名)在同济医院重获“心”生,这是同济医院心肺移植中心完成的第200例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随时骤停 生命进入倒计时
王永64岁,黄冈人,患冠心病多年,8年前做过冠脉支架手术。最近1年,他总觉得气促胸闷,被诊断为终末期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及重度肺动脉高压,随时面临心脏骤停的死亡威胁,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教授介绍,心脏移植有苛刻的要求,血型配对,大小也要合适。由于王先生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只有移植比自身心脏体积大的供心才能在手术后对抗肺部高压带来的阻力,达到有效的心排量,保证心脏泵血。
6月19日住院以来,王永一直通过全国心肺移植网等“心”救命,两个多月后终于等到了供体:山东青岛一位患者脑死亡,家属根据其生前愿望捐献出全部器官,心脏完全吻合王永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教授说,“这次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供体,我们心肺移植团队两赴青岛反复评估供体情况。在此之前,团队在广州、重庆、郑州奔波三次,均因供体质量欠佳未能实施手术,我们要为这个专注于医疗质量、对患者生命负责任的医疗团队点赞。”
争分夺秒 心脏提前送达医院
从捐献者身体里取下的心脏,越快移植到受者体内越好,最多只有8小时的极限“存活”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跨越青岛到武汉1100公里的超长距离,穿越拥挤的市区,成功植入患者体内,谈何容易。
8月29日晚7时,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程才连夜飞往青岛,一下飞机于晚上11时赶到医院,对供体进行再次评估并确认捐献者,完成了全部的捐献法律程序。8月30日上午8时,医生取出捐献者的心脏,经过专业灌注保存处理后,放入冷藏运送箱。心脏必须在8小时的冷缺血时间内植入病人胸腔,这意味着它必须6小时内送达医院,然后再用2小时完成移植。
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在青岛,8月30日上午9时24分,程才医生带着装有供体心脏的人体器官运输专用箱从医院出发,30分钟后到达机场。“通过器官转运绿色通道,我们优先办理登机,并快速安检通关,航空公司还专门预留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放置器官转运箱,空姐特别细心的用安全带把箱子固定好,以防空中颠簸。在这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中,感恩有他们。”程才说。
下午1时25分,飞机比预计提前15分钟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同济医院救护车早已等候在机场,天河机场开辟绿色通道,5分钟“心脏”就顺利登上了救护车。在武汉交警的护送下,沿途车辆纷纷避让,为救护车让路。50分钟后,程才医生带着供体顺利到达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供体从取出到抵达医院,整个路程耗时5小时50分钟。
8小时生死接力 心脏重新跳动
8月30日上午8时,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医生们开始为王永做手术前准备。10时50分,王永被推进手术室,麻醉师开始麻醉,魏翔教授手术团队建立体外循环。13时48分,医生开始切除王永的心脏。14时15分,心脏抵达医院,医生对供心进行简单技术处理后立即实施移植手术,将供体植入王先生体内。15时10分,心脏开始在王永的胸腔内重新跳动。目前,王永的生命体征比较稳定,恢复情况正在严密观察之中。
魏翔教授说,相比目前比较普及的肝肾移植而言,心肺移植仍是“少数民族”,究其原因与心肺移植宣传和普及率不高,导致老百姓对心肺移植怀有疑惑与恐惧的情绪有一定关系。其实现在心肺移植的手术效果非常理想,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目前已成功完成200例心脏移植,接受移植的患者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两岁半,心脏移植患者最长存活时间已有12年,绝大部分病人在术后半月至一月左右就可恢复正常生活,半年左右就恢复正常劳动或工作;肺移植因起步较晚,目前最长存活已3年,同样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