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问题导向贯穿改革的全过程,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高质高效解决问题、促进改革发展是重中之重。可以说,问题导向贯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全过程。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推进事业发展是一道“必答题”。而“以下评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并且注重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对于区县一级政府而言,他们同群众联系更为直接、面对的矛盾冲突更加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亦更具体。新时代新征程,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注重用好“以下评上”这个抓手,从而发现问题、掌握实情,探索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实实在在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聚焦“敢”字,破“评价”之难促作风之变。推行“以下评上”时,会不会出现基层有顾虑、不敢评的现象?倘若基层不敢评价,评价结果就会失真,推行到最后将变成“只说好话随意填”“完成任务被迫填”,最终沦为形式主义。这无疑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为避免此种情形的发生,职能部门和基层街道社区之间须设置一个“隔离”环节,即采取“盲评”方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部门看不到、不参与,结果也不可修改,这样既能有效保护评价者的隐私,又能精准了解相关部门在基层干部群众眼中的形象和存在的不足,让群众的真实想法跃然眼前。比如,武汉市武昌区采取“平台日常直评+年底综合测评”的考核方式,日常依托“民呼我应综合信息平台”网上直评,建立一事一评、量化考核、背靠背打分的基层评价部门机制,让街道、社区敢评价、真打分。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打消了评价者的“后顾之忧”,也进一步促进作风转变。
聚焦“真”字,破“考核”之难激干部之为。“部门工作做得好不好,基层单位和老百姓自己来评价打分。”“以下评上”制度改变了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充分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能够直截了当发现问题和不足。在具体推行时,武汉市武昌区结合实际,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以下评上”机制。一方面,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明确在哪些领域、哪些内容由基层去评,出台《关于完善落实街道扩权事项的实施意见》,并建立管用的考评监督机制,赋予街道统筹调度、决策建议、规划参与、考核建议、资金统筹、以下评上等6项权力,让“小官”真正有能力调得动“大官”,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将“以下评上”与区直部门绩效考核统筹,差异化分配指标权重,明确街道、社区评分占部门年度综合评价得分的60%,规定对部门评“好”的比例不得超过50%,倒逼其履职尽责,用心于工作实绩,用群众好口碑换来考核好评价。
聚焦“实”字,抓“服务”之需解群众之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指明了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事实上,“以下评上”只是发现问题、改进服务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更须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让基层的真实声音传递上去,进而破解“为民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推动服务质量和治理实效双提升。求职渠道是否通畅、就医看病是否更加省心、政务服务便不便民……在落实“以下评上”时,武汉市武昌区注重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评价切入点,掌握好最急事最难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发现的问题短板,不因问题小就“简单化处理”,也不因一些问题属于历史欠账就“放一放”,更不能因为难度大就“绕着走”,而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解决,并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让“以下评上”更有实效,给群众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评”的过程就是听取意见建议的过程,“评”得越真实,才越显成效。通过用好“以下评上”这个新抓手,既思考“评什么”,也创新“如何评”,既聚焦“接地气”,也考虑“有人气”,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让发展在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真正释放“评价”的最大效力,进而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晶(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