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缺“研”少“学”,“研学游”何以走向真研学?
2024-08-13 17:42:00 来源:荆楚网

探历史古迹、览山川湖海、访知名学府、参观博物馆……近年来,研学游广受欢迎。每年一进入暑期,研学游就迎来旺季。背上行囊,结伴出游,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假期标配。有数据显示,我国研学游市场已达千亿级别规模,预计到2026年有望超2400亿元,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研学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鼓励学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对不同文化、风俗人情的全新体验,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但在“蜂拥而至”的追捧之下,不少乱象也随之暴露,如,组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并不具备资质;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项目,价格却翻了数倍;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无论哪种,都背离了最初的用意,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行走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研学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所以,对于研学游来说,“研”是基础,“学”是目标,但这个“学”必须在“研”的基础上达成,“游”只能是助力。有游无研、研而不学、走马观花都不是好的研学游产品。研学机构应在“研学游”产品升级上发力,通过精心设计路线、加强研学课程开发、完善研学基地建设等,让旅行体验与学科知识、兴趣培养、延展思考、动手实践等有机结合。比如,山东曲阜创新研学旅游模式,探索“文化+教育+旅游”新业态,开发“跟着孔子去游学”等10多条特色研学线路;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建设国防科技园、红军长征博览城、圆明新园景区等20多个研学基地,开发“一部电影的诞生”“走进电影”等多个影视类课程等等,不断收获社会好评。

加大研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研学游的核心功能是教育,相关从业人员即使不是教育领域科班出身,也至少要懂一些教育学知识,另外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熟练的救急手段,最后还要具备一定文化旅游相关的知识。研学市场之所以存在各种乱象,与整个行业缺少规范、缺少专业人才息息相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学游从业人员,需要多个岗位集合,至少包括研学课程开发设计、研学线路计调、研学团队服务与管理、研学课程教学等。如,2022年6月,“研学旅行指导师”被人社部列为新职业,并正式公布;今年5月,人社部发布公告,将“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名称变更为“研学旅游指导师”,新政策助力行业人才培养,为推动研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让研学游回到“教育”的初衷,对研学旅行业“立规矩”不可少。“货不对板”“名校深度游变成校门口合影”“特种兵式走马观花”“只游不学”等乱象在研学游行业并不少见,种种乱象,带来不良社会影响。要加强多部门间的协同,市场监管、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需对研学游的各项标准、安全、服务等方面动态监管,通过服务标准规范实行全链条全环节全覆盖,规范研学旅游市场秩序,以避免出现“游而不学”“质价不符”的问题。比如,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北京市旅行社组织和承办未成年人研学团队旅游服务规范》;今年,山东出台《山东省促进研学旅游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规范研学旅行基地认定、课程设置、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加强对研学市场的监管,倒逼行业摆脱“野蛮生长”,让研学游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一次研学,终身受益。”这是学生和家长的热切期待,也是规范有序的市场理应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研学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这是研学游的根本目的,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打好组合拳,让广大学生“研”有所感“学”有所得,在研学旅行中度过精彩而充实的假期,让“研学热”的光,真正照亮学生们的成长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