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改善的物质条件和人口代际更迭加速了主流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变化,“悦己”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近来,捏捏、谷子、潮玩、剧本杀、脱口秀、演唱会、旅游、萌宠等消费产品和服务因可以提供较强的情绪价值而受到热捧,“情绪消费”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带来消费市场的增长新机遇。不过,情绪消费不能“脑袋一热”,冲动买买买,还需理性对待,适度消费。
“情绪消费”指的是为了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据《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数据,大约64%的消费者更加关注自我,看重精神消费,追求消费的获得感、价值感和意义感。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情绪消费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社交无奈和情绪压力,情绪消费是一场“心灵按摩”,能带来解压、松弛、疗愈的愉悦体验,提供情绪的释放点和发泄口。再者,情绪消费品承载着消费者的喜好,成为新型社交货币。人们可以借助情绪消费品来关注和表达自我,寻求身份认同,建立社交连接,与他人产生共鸣。
面对情绪商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情绪消费应是适应个人经济现状的消费,为快乐付费,不该为冲动埋单。再者,应该考虑其能否为自己带来长期的价值和满足感,而不仅仅追求短暂的快乐。此外,部分情绪商品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安宁和快乐,但并不能替代真实的社交和情感链接,消费者要防止依赖和沉迷,学会通过自我情绪调节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销售情绪商品的商家要冷静看待市场,不盲目跟风过量生产。大多热点转瞬即逝,有些大“IP”的热度只能维持两三天,并且市场难以捉摸,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当前,消费正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转变,消费者有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需要商家进行精准定位、细分市场、不断创新,以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新期待。情绪价值只是商品的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还是商品质优价廉。“美丽废物”固然畅销,产品的功能价值才可以让其更长久发挥作用。
此外,还有少部分定制产品存在缺少售后、二手市场高价炒作等问题,相关部门要从法律监管、安全保护、提高服务等方面加强保障。在刚性执法过程中,加以人性关怀。换位思考,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诉求,更好地运用情绪价值规范市场,从而推进情绪商品消费市场良性发展。
情绪消费可以作为释放情感需求的“屋檐”,但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理性与清醒,不可过度依赖甚至沉迷其中,而要学会适当调节情绪,拥抱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荣荣(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