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希
司马光在《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写道: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眼下,武汉暑热仍盛,却已传来冬候鸟来武汉中转的消息。
它又来了,老地方!18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李晓忠、何国民在武汉蔡甸桐湖观测到一只黄胸鹀后,广而告之:“是大家几乎每年都去看的地方,那儿有个破房子,稻田边的灌丛上。”
黄胸鹀又名禾花雀,身长15厘米左右,与麻雀差不多大小,特点最鲜明的是它胸前的那一抹黄。近年黄胸鹀的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蔡甸桐湖稻田附近的黄胸鹀(来源:李晓忠摄)
武汉市观鸟协会秘书长明亮介绍,黄胸鹀喜欢在灌丛草地活动,食性与麻雀相似,食物主要是植物和昆虫,更偏爱稻田,繁殖期以昆虫为主,迁徙路上偏爱稻谷。
因此,在武汉有稻田生境的地方,发现它们的概率更大,桐湖便是其中一处,近几年来均在桐湖记录到它们。
“府河,沉湖,涨渡湖,华中农业大学,黄陂武湖农场附近的稻田,东西湖的稻田农场,都有过它们的身影。”明亮细说道。
它们来汉选择的补给驿站是不是相对固定?明亮说,从目前观测情况来看确实如此,只要生境没变,食物还在,安全感也有,它们还是会选择“老地方”。
蔡甸桐湖稻田附近的黄胸鹀(来源:李晓忠摄)
黄胸鹀怎么这么早就迁徙了?
“黄胸鹀迁徙路线长,它们是分批南下,更与补给食物有关。”明亮解释,黄胸鹀繁殖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它们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和东北,迁徙途经中国大部并越冬于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和海南)。目前这批黄胸鹀应是南下的先头部队,9-11月也有黄胸鹀的观测记录,春天的4-5月份,它们北上也经过武汉,彼时遇见它们的频次更多;对武汉而言,它是旅鸟,只是迁徙过境,在汉短暂休憩、补给;他们喜欢吃稻谷,目前在南下的迁徙路上,稻谷正处于相继成熟中,正是它们的下饭菜。
其实,黄胸鹀不是最早南下的冬候鸟。武汉市观鸟协会观测记录显示,7月中旬已见到南下冬候鸟的身影,比如,7月16日尖尾滨鹬,7月17日红脚鹬,7月21日方尾鹟、褐胸鹟,7月27日彩鹮,8月份有青脚滨鹬、金鸻、中杓鹬、灰鸻、冕柳莺、黄鹡鸰、棕腹啄木鸟、红脚隼和黄胸鹀。
上述基本都是南下路过武汉的冬候鸟,而来武汉过冬的冬候鸟何时到达呢?
明亮预计,在武汉过冬的冬候鸟主要是雁鸭类的水鸟,估计要到10月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