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我们公司需要技术、人才……”
“我是技术方,我能帮助解决技术需求……”
8月20日,打开湖北科创供应链网上平台,从光学系统研发到共享养猪,从纳米材料开发到蘑菇种植,一个个关于技术、人才、金融等领域的对接服务不断“滚动上新”。
在这个被称作“科创淘宝”的平台,由企业出题,高校各科研院所响应。在“以需定研”的新模式下,科技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一桩桩“科创姻缘”完美联姻。
入驻企业37721家、需求总数20471项、9760个项目正在对接、已完成项目达5497项……
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为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牵线搭桥”,让更多科研成果,走下“书架”,上新“货架”,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网”牵线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在平台提交了一份订单,用100万元购买‘高集成工业级红外光学气体传感器研制’的技术需求。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光谷实验室刘欢教授团队的回应。”武汉敢为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俊龙称,双方沟通顺利,已实现该传感器的小批量生产。
之后,武汉敢为科技又提交了“三维多模式实时风场扫描的激光测风雷达系统研发”的技术需求。需求发布三天后,光谷实验室再度“接单”。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0后博士孟令镯按企业需求,进行相关技术研究,经前期对接,今年6月底,双方已完成样机研制,眼下正对样机进行调试与完善。
一拍即合的成果转化,源于对科创资源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科研工作主要应当为企业与经济服务,湖北科创供应链网上平台就像‘科创淘宝’,企业在平台上找技术,就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张俊龙说,湖北科创“天网”平台的出现,让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实现了供需信息的有效流动。
今年4月,湖北科创供应链网上平台市州专区上线,如今,平台已经向省内17个市州、大湾区及海外拓展延伸。经平台牵线搭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创和产业精准双向奔赴。
以“链”破局“好点子”变“金钥匙”
“这个番茄品种,果实风味浓郁、口感酸甜、脆嫩无渣,吃后口齿留香。”对于团队研发的新品草莓番茄“倍味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叶志彪毫不吝惜对它的夸赞。
“倍味美”耗时十余年培育,不仅风味口感佳,还具有抗性好、好贮运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商品性。
“创新链与产业链连起来,构成了一个U型,这是一张‘笑脸’。”叶志彪介绍,与企业携手打通转化链条,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效率。今年4月,华中农大、重庆爱臻多农产品公司与洪山实验室签署了“倍味美”成果转化协议,签约金额超过5000万元。这也是该校近年来金额最大的一项品种转化。
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湖北有81位院士、132所高校、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600家科研机构、35万名研发人员,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
聚焦优势领域,在湖北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下,原始创新“链”上应用场景,科创和产业精准配对,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为产品产业。“以‘链’破局,用科创链带动产业链。”湖北科创“天网”平台运营主体、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霞说。2023年,光谷企业仅承接华中科技大学成果转化项目就达63个,金额5672.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5.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