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谁让“养生”枸杞“硫”上热搜?
2024-09-02 12:47:00 来源:荆楚网

“被熏到呼吸困难、泪流不止……”2024年9月1日深夜,央视记者直击“硫超标”枸杞加工现场。这一颗颗看起来颗粒饱满、鲜艳红亮的枸杞,却是由有毒的工业硫磺熏制,一旦被人食用,很容易引发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等症状,在“养生”“硫超标”“有毒”这一系列关键词的炮轰下,“养生”的枸杞迅速“硫”上热搜。

枸杞,这种养生中药,因为其颗粒大、饱满、色泽鲜红、果肉厚实、含糖量高等特点,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被一众打工人戏称工作续命必须“保温杯里泡枸杞”。然而,商家为了提升枸杞的卖相,追求更高的利润,竟然不惜铤而走险,违规使用工业硫磺进行“提色增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第(二)项“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工业硫磺作为一种生产、加工原料,不能用作食品加工,在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也绝对禁止使用工业硫磺及其替代品。然而,这些毒枸杞随着市场流通,有的进了火锅店、小药铺,有的进了茶包,还有的被制成了标注“养生”的枸杞酒,走进了千家万户,用来“养生”的枸杞却是荼害身体的“毒药”,这种行为令人愤慨?

通常来说,国家会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标准归标准,如果不遵守那也是形同虚设,倘若只有职能部门来检查了才重视,不检查就置之高阁,“捏着鼻子哄眼睛”,让标准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难以落在地上,放在心上,在执行中“全凭感觉”,落实时“全看自觉”,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如何敢让消费者放心吃下?客观来讲,商家控制必要成本,追求合理利润是应该的。但商家必须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把握好产品质量的“源头活水”,确保每一份产品都是安全健康的。只有优先考虑消费者权益,才能让持续经营下去。

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只指望商家慎独自律那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职能部门要牵好食品安全生产的“牛鼻子”,拽好食品安全流通的“牛尾巴”,打响从重处罚的“牛鞭子”,在生产源头管好市场入口,在流通中落实两个责任,在发现问题后打出“组合拳”,实现从食品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监管,让不良商家心有所忌,无从逾越,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以身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形成有效震慑,切实保障大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此特别提醒广大商家,如果还是昧着良心捞黑钱,只重外表不重本质,只重营销而轻安全,迟早会口碑崩塌,难逃锒铛入狱的命运。只有对食品安全永怀敬畏之心,忠于品质、练好内功,才能把上乘品质真正写在消费者口碑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程膺豪(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

责编:袁莉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