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雄心”有我
2018-01-09 08:23: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葛萌萌

    1月8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将蛟龙号送下水、接出水的水面布放回收系统,正是由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制。
    “看,这就是蛟龙号的前身。”在七〇一所展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一条红黄相间的“胖鱼”十分抢眼。“蛟龙号”水面布放系统总设计师、中船重工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吴崇建介绍,这艘“鱼鹰1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水下作业型潜水器,由七〇一所上世纪80年代设计建造。
    载人深海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两个总设计师系统组成,分别为潜水器本体系统和水面布放回收系统。吴崇建是地道的武汉人,他打比方说,载人深海潜水器布放回收,相当于“嫦娥1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和收回,直接关系到潜水器和潜水器内部潜航员和设备的安全。“从水里拔出重物,出水时附连的水突然消失,加速度很大,猛地上跳后,又会向下抨击海面。遇到颠簸的海况,击打更重。就是这出水瞬间的加速度,甚至会把潜水器里的潜航员‘拍昏’。”
    要精准布放和回收,让蛟龙号稳稳地入水、上岸,七〇一所科研人员费了不少功夫。“很多人认为,这与陆地上的吊车功能一样,其实原理千差万别。”吴崇建表示:“布放蛟龙号有两项核心技术,这是绝对的世界性难题——恒张力系统和升沉补偿系统,它们让蛟龙号有了探海‘雄心’。”
    2002年,中国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项目启动。由国家海洋局牵头,中船重工集团七〇二研究所等单位负责研制载人深海潜水器,而七〇一所则负责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母船改造。科研人员给有近30年船龄的“向阳红09”母船设计了“手术”方案,增设全船网络系统,加装潜器水下定位和通信系统,更换大功率辅机。
    亲历蛟龙号海试,时任布放回收系统副总指挥余建勋说:“布放和回收蛟龙号,就像遥控无人机一样操作。”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海上风大浪大,稍有不慎,蛟龙号就容易撞上A型架受损。在我国,能操作回收布放系统的人,寥寥无几。
    深海探秘,风险极大。余建勋回忆,2011年7月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队,第三次从江阴出发,远赴太平洋东北部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海试。当时,海试区域天气变得异常恶劣,五六级大风刮个不停。海试队在大风中下潜两次,布放和回收潜水器面临巨大压力。第三次下潜前,现场指挥部出现不同意见,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最终拍板:继续进一步海试,但要选择合适时机。
    2011年7月27日8时53分,在瓢泼大雨中,蛟龙号潜入海底,突破5000米大关,潜至5188米深度。去年11月30日,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交付,水面支持系统仍由七〇一所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吴崇建表示,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我国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持系统已经成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在控制系统等领域领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