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郑从彦
先秦毕竟过去了,可先秦诸子的才思依旧闪耀在我们这个时代。
不得不佩服,他们在充满战乱、艰难、困顿、贫穷、剧痛、磨难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并且闪耀自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信文化是长久可以传承的,相信“述而不作”或“我手写我心”都能传递自己的生命和思想信念,并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自己的哲思作最好的见证。
那是暴力到无法想象的年代,那是痛哭流涕的年代,那是社会大变革的年代,那是风云激荡的年代。儒、墨、道、兵、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学派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宣扬自己思想观点的同时,也为那个时代做了最鲜活的注脚。“仰观宇宙之大”,先秦诸子之菁华当流芳百世。《先秦诸子菁华》一书,从《论语》《孙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经典中精选先秦诸子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注释、翻译与解析,期求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凭菁华的力量对各个流派的思想主张及言行风貌作一个全面、深入、细微、精致、客观、严谨的呈现;并力求让每一位读者在有限的篇幅里,与每一位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辩论甚至反驳。在“借古”中“鉴今”,在“温故”中“知新”,在传承中创新。“有一代之政事,即有一代之文章,万古日月,光景常新,虽百世可知也。”无论斗转星移,无论时代变迁,无论文化变化,每一代人都在用文字书写记录各自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孔子在《论语》中讲仁爱、讲伦理、讲修己、讲道义、讲理性、讲中和、讲学习,是一位温文尔雅、思想明晰、诲人不倦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阐述了“经之以五事”的战争整体观、“先为不可胜”的备战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知己知彼”的军事认识论、“奇正相生”的制胜论以及“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这部“兵学圣典”果然名不虚传。墨子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以“兼爱”为中心的十大纲领,他一生奔波劳碌,“摩顶放踵”,开先秦辩论文之先河。在人生观上,老子总是劝诫人们回归“道本”,在“无为”中“扫净尘俗之诈伪与浮华,回归人性之真朴”。孟子是战国时期提倡王道主义和具有民本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但“好辩”还善于“雄辩”,擅长通过浅显的事实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在类比、设喻、引证中令对方俯首称臣。庄子是先秦时代最有人格魅力的学者,他的文章往往汪洋恣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在大开大合的行文中,令读者为之倾倒和沉醉。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人都有动物般的本能欲望,因而人性是本恶的,只有依靠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变善。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的法治主义,其政治智慧对今日之治国理政及建设法治社会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是对春秋末年以来先后出现的儒、墨、道、名、法、农、阴阳、纵横等各家学说的反映和综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何学习和传承先秦诸子的思想,不仅是专家学者的工作,更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尽管这些经典作品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可是这些经典作品的意义就如同这“万古日月”,不同的年龄段可以读,这一代可以欣赏,下一代依旧可以品读。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都可以常读且常新。正所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读者亦常悟。
(《先秦诸子菁华》,张葆全、郭玉贤、才学娟 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