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杨龙声
我是保康县黄龙观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今年53岁。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靠读书改变命运。上学时,我苦读想跳农门,在煤油灯下熬成了高度近视,考了全县的文科状元,但因体检不合格,只能回村种地、烧炭,后来又当了15年民办教师,教过的好多学生考取大学。
2005年,民办教师“一刀切”,我改行进了村委会办公室。我向村里建议建个图书室,村支书很快同意,还跑书店买回了上千册图书和高级影碟机、投影仪等,办起了最早的农家书屋。
村里人读书看报能看出大名堂。我的学生王泽根,中专毕业后当过代课老师,后来又开诊所当医生。他有空闲时就来图书室翻书看,从中获得知识信息,他第一个办起了一次出栏150头生猪的养猪场,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猪老板”。“核桃通”章治国靠着图书室的图书杂志学理论找经验,活学活用,三年就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的核桃专业技术员,经常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我要管书借书,更利用书屋写书编书。在这里,我和几个书友日夜奋战,编辑出版了黄龙观史上第一套文化书籍——《黄龙观民间故事集》《黄龙观民间歌谣集》《彭祖故里寻踪》,还有《黄龙观村志》。以书屋为纽带,我们成立了黄龙观村民俗艺术团,谱写了村歌。
随着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吵架打牌赌博的少了,唱歌跳舞互帮互助的多了。黄龙观村连续两次获评省级文明村,最近又捧回了“湖北旅游名村”的奖牌。
大伙儿喜欢叫我“土秀才”,我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半床明月半床书”,这是我的人生理想。振兴乡村,需要众多高素质的农民。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增添了更多的梦想——
退休之后,专职打理农家书屋,把书屋建设成引领当地文明风尚的重要园地。
办一张村级小报,用乡土之音,宣传党的好政策,弘扬民间文化,凝聚人心,聚集人气。
组织老乡们编排更多的文艺节目,去景点演唱,招揽游客,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
再上讲台,开办一所深山农民夜校。在有生之年,充分发挥余热,蜡炬成灰泪始干,照亮大山的沟沟岔岔。
(作者单位:保康县马桥镇黄龙沟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