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邓海建
1月21日,马云邀请80余位国内知名企业家齐聚三亚,在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奖”即将颁发之际召开了一个沟通会,探讨在中国贫困乡村进一步推动并校计划,行动起来帮助孩子们读上条件完善的寄宿制学校。(1月21日《信息时报》)
在城镇化飞奔的道路上,偏远乡村撤校并校是挡不住的潮流。近期引发高度关注的“冰花男孩”福满,虽然媒体帮其圆梦北京,不过校长说得很现实:该校共有140余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家距离学校都很远,福满的回家路并不是最远的,最远的一名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走两个多小时。至于校车,在崎岖难行的山区更是遥不可及。
让更多“冰花男孩”有寄宿制学校可读,也许比带着福满在京城转悠更迫切。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00年,农村小学数还是44.03万;到了2012年,全国仅剩15.5万所村小,减幅达64.8%。另一方面,2008年,一份对全国8个县77个乡镇的研究表明,撤点并校后,有58.86%的小学生家校距离变远,平均变远了9.19公里。“冰花男孩”所在的云南昭通,19个乡镇共有943个村子离小学5公里以上,占村子总数的35%。教育脱贫,不仅在于保住消逝的村小、留住四散的村师,更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不至于成为“攀天梯”“爬蜀道”的高风险之事。
按照马云的设想,村小应该是这样的:“周五用校车将孩子们送回家,周一早上再从村口把孩子送到学校;农村里的留守妇女通过培训成为生活管理员,照顾孩子们生活;学校规模大了,有几百个学生,教师也有积极性。”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加速贫困乡村撤销速度,真正盘活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二是寄宿制确能为义务教育兜底,解决家长和教育的难题。要完成这个任务,难度并不小。最重要的是,贫困地区教育治理要能跟得上寄宿制村小的迭代现实。
不过,千难万难,总要向前。教育脱贫的初心,不是感动之余捐点钱那么简单,而应该立足于“授人以渔”的本质,让教育赋能于每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村小要有好校舍、好老师、好校长,要让传道授业解惑的乡村教师享有职业的荣光;在广大辽阔的村庄,让孩子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便捷与温暖,把解决最短板的症结放在教育脱贫的优先序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