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王守创、实习生万苏雅)野生番茄又小又酸涩,在长期驯化和育种过程中,果实的营养和风味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月中旬,华中农业大学罗杰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黄三文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研究的一项成果正式发布,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该研究首次系统报道了人类的育种行为对番茄代谢组产生的影响,其大数据资源也将促进番茄品质改良研究。
番茄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带,人类进行了长期的驯化改良。为全面解读番茄育种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课题组对600余份材料进行了代谢组分析。
番茄的味道是重要的驯化性状。野生番茄苦涩难吃,是因为毒性抗营养因子茄碱含量较高。那么,栽培番茄为什么变得好吃了?研究表明,从野生番茄到栽培番茄的育种过程中,茄碱的含量逐渐降低。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发现,茄碱的自然变异受到5个主要遗传位点控制,而且这些位点在驯化及改良过程中受到强烈选择。通过两个主效的位点,能够将主要茄碱含量降低80%。
在鲜食番茄中,比起红果,粉果因质地松软、口感细腻受到市民喜爱。课题组通过代谢组分析,揭示了影响番茄果色和口感的物质成分。
据介绍,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手段对育种过程进行全景式的分析,有助于培育更加美味营养的番茄。美国康奈尔大学詹姆士教授评价,该研究加深了对作物品质化学的科学认识,将推动高品质品种培育,最终消费者能够从风味更佳、营养更好的食品供应中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