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杨科)1月30日,中南民族大学与恩施州政府联合主办“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参与研讨的不仅有专家学者、机关干部,还有一批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们来自大山,都是“智慧农业”受益者。
中南民大对口扶贫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民委选派的联络员,教授们下乡调研发现,当地乡亲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质的原生态农特产品,却不知如何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于是,教授们在精准扶贫中找准痛点,进行“靶向治疗”,帮助当地发展“智慧农业”。
该校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帖军介绍,针对当前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的问题,如生产方式落后,城乡信息不对称、产销不对接,教授们采用“互联网+”解决策略,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标准化、流程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并打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
茶园里安装着360度旋转的摄像头,以及实时传输茶园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的物联网检测设备;用手机扫一扫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通过视频查看茶园及生产车间的实景,追溯单袋产品的生产田块、采摘农户和加工时间……在鹤峰县大山深处,该校智能管理工程中心开发的“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投入使用,让有机硒茶身价大涨。当地一家茶厂的董事长郭国说:“一包50克的茶叶,以前卖20元。现在重新设计了包装、打上二维码,每包能卖到100元。”2016年,该茶厂茶叶产值同比增收2000万元,农户同比增收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