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谭亲璐 通讯员 邓慧遐
2月1日早上,石老汉一睁开眼睛,就一骨碌翻身爬起了床,他心里念叨着卖粮的事,一晚没睡安稳。
石老汉叫石立方,今年60岁,天门市九真镇石场村6组村民。女儿出嫁了,儿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带着孙儿,在家种着23亩田。
去年秋季,阴雨连绵,中稻被水一淹风一刮,倒了不少,田里不好收,割起来不好晒。好不容易等天晴抢收回家,稻谷长芽发黄,品质下降。上门的粮贩子开价不高,他没舍得卖。
马上要过年了,急等着钱用,可粮食还像小山一样堆在家里,怎能不犯愁?
村里像他这情况还不少。他和村民们一合计,绕开粮贩子,自己租车把谷子拖去附近的庄品健集团邱桥米业公司,先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上午9时20分,两台大卡车开到家门口。他和3位帮忙的村民,一起往车上搬运装满稻谷的蛇皮袋。花了2个多小时,550多袋谷装满两卡车。
中午12时30分,石老汉和他的两卡车粮食到了邱桥米业收购点。好在中午时分,前面排队卖粮的车辆不多。等了不到20分钟,就有质检人员过来抽样检测。看着抽样的稻谷倒进脱谷的精米机,石老汉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紧盯着,他多希望有个好的等级。第一次检测结果出来,质检员说:“你这脱谷后的大米,有黄米,但不多,米质还算好,每斤稻谷收购价1.25元。”
石老汉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不料,过磅后第一车入库第二次检测时,结果却不理想,脱谷后的黄米差不多近一成。他的心一下又掉进了冰水里。质检员一脸严肃:“不行,你这个谷子不能按1.25元一斤来收。”
会降多少呢?不会降一毛吧?还好,第二车入库第二次检测时,脱谷后的大米质量,比第一次检测还好。最终,质检员只是将收购价核减了1分钱,每斤1.24元。“只要不低于一块二就好啊!”压在石老汉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最后结算,两车谷净重32940斤,卖了40763元。企业承诺,粮款第二天就打到石老汉的银行卡上。
石老汉在心里盘算着:粮贩子报价每斤1.1元呢,这个价要高出1毛4分钱。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机耕费等费用2万余元,赚了近两万元,这一趟跑得值。
下午3时,卖完粮出来,石老汉顾不得肚子闹空城计,便急匆匆地往家赶,乡亲们还等着他的消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