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李思辉
临近年关,机关的同志忙得很。人民日报报道说,东部某县一名机关干部最近写总结“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是常态”。被年终总结搞得晕头转向的又岂止是一地一人呢?对很多人而言,年终总结依然是一个摆不脱的“结”。
竹子每长高一段,就会“小结”一次,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忙碌了一年,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总结,也是有感而发、顺理成章的事情,理应有话可说。然而不知何时起,有些年终总结却走了样、变了味,成了一桩极其磨人之事。
有的地方,写总结不是实事求是,而是搞成了“作文比赛”。哪怕是一些常规工作也要精致包装,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且在引经据典、遣词用句上考究,累坏了“秀才们”。有的地方写年终总结不是为了改进提高,通篇只见功劳不见问题,把自己夸成一朵花。凡此种种,都背离了写总结的初衷。
竹子拔节是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年终总结是为了梳理经验、查找不足,把工作做得更好。不问初衷、不讲效果,埋头苦写,即便“笔下生花”又有什么用呢?不把方向纠正过来,即便反对文山会海的呼声再高,年年抱怨、年年被总结所折磨的“死结”如何解得开呢?
解开年终总结之“结”,根本方法是完善考评制度,更多的把考核放在日常,放在工作实效中,发挥群众评价的作用,使考评摆脱对材料的依赖。具体路径是以问题导向入手,形成“少说成绩、多讲问题”的写作原则。成绩跑不了,问题不及时发现、改进解决,则可能在暗处掣肘工作,甚至积重难返,造成严重后果。把问题总结出来,既自我督促,又方便上级部门掌握情况、进行指导和统筹。
上级部门也需对下级的总结材料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反馈。过去,一些部门对报送上来的总结材料没有认真审阅,甚至根本就没看,更谈不上逐一反馈了。要不然,一些地方怎么会出现东抄一段、西凑一段,或者干脆把往年的版本拿来改改也能蒙混过去的情况呢?要不然,网上各种通用版的年终总结怎么那么受追捧呢?
毛主席曾对人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要用好总结这个武器推动工作,而不是让它变成银样镴枪头,看起来光鲜,实际上无用,而且消磨了大量精力,让年终总结变成一场“材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