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李蕊
2018年春运大幕已拉开,为期40天的春运预计将发送旅客29.8亿人次,其中铁路发送旅客3.9亿人次,再创历年新高。(2月5日《人民日报》)
在公共服务愈加强调人性化、精细化的背景下,如今的春运不单要讲求旅客“走得了”,更要保证“走得好、走得舒心”。春运服务,安全是最基本的“及格线”,人员密集,旅途拥挤,气候变化,都增添了安全风险。排除隐患,防患未然,是保证春运安全的基石。
对于春运安全,人们关注的重心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和航空这些“主流”客运上,对这些大型交通工具的体检维护、监管排查都格外重视。但交通“主干”并不能完全代替运输服务的“末梢”。历年春运交通事故分析显示,很多交通事故都发生在“最后一公里”上。住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旅客,下了飞机、高铁,或许要穿越乡村土路、或许要摆渡过河、或许要走崎岖山路……面包车、中巴车、摩托车、拖拉机、小渡船,这些“边缘”交通工具,因缺乏有效监管,安全隐患较多,往往还严重超载,尤其是遇到冰雪天气,更增加了安全风险,导致事故频发。
确保春运旅途平安,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相关部门在高度重视铁水公空的主流客运交通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春运“边缘”的交通工具的防范。做好主干交通网与乡村支线道路的接驳,组织一定的人力和交通工具,做好安全排查和有效衔接,还要尽可能设立一些临时服务站点,方便候车和避风御寒,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
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铁路部门在很多的小站开通客运业务,虽然停车不多,而且时间很短,但无疑让游子们归乡的路方便顺畅了许多。春节回家,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各方齐心协力把“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把关爱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位旅客都能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