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李思辉
时下,很多地方都在推进“多证合一”。从媒体报道看,有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的,也有十多个证件合一,乃至三四十个证件合一、七八十个证件联办的。证件合并的力度越来越大。大幅度的证件合并、申报材料减少,体现了改革决心和力度,但也要看到,企业需要的不只是证件数量的减少,而是由“减证”带来的深层“简政”。有关部门也不能只停留在合并了多少证件、减少了多少表格材料上,要看到“减证”之后还有很多配套工作要做。
证件合并了,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的后期监管,如何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避免出现打乱仗的情况?国家层面倡导“多证合一”,但并没有统一规定合并的方式方法,各地的证件不同,已经出现企业证照跨区域办事不被承认的情况,怎么解决?多证合一、简化审批,企业“进”的步子是轻松了,“退”的程序会不会更繁琐?几十个部门管一本证件,企业变更、注销该找谁?诸如此类问题需要周密考虑、科学安排,不能让人一头雾水。
“简政”要有改革魄力,也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去年8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负责人特别说明:各地在整合范围上要严格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导意见,只整合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以及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事项。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政许可类事项不予整合。并且提醒各地注重改革依法合规、于法有据。这说明,多证合一不是想合就合,合并前应进行合法性审查。
更要看到,“减证”这项具体改革有它的特殊性——它并非“永无穷期”,相反,它是有止境的。基于依法监管需要,参照国际商事原则,有些证件是必要的,少了反而会给政府监管、给企业商事活动造成不便。所以说,“减证”需要减到一个“合理区间”,既保证政府监管有力,又能实现企业办事成本低廉,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这个区间在哪里,则需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探索,尽快找准。
古人云:“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减证”的目的是简政,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度,避免搞成数字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