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有意义”的事,需要做得“有意思”,也可以做得“有意思”。
近日,本报聚焦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走红校园的故事,引发关注。
“思政课”这个名称,有时代的厚重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到现在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的授课内容,从“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等带有时间标记的改革,到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相关部署,高校思政课因时而变,但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质培养的主课堂,方向从未改变,重要性始终如一。
正是在这样的层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讲者滔滔,听者昏昏”的课堂场景,“学生不爱听,老师不会讲,方式单一陈旧”等问题,从来不只是被吐槽调侃,而是在破解问题中承载希望。也正是在这样的层面,像华中科技大学《深度中国》所凝结的心血,付出的努力,不应该被当作一个特例,形式的创新,内容的用心,连接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带给我们如何在思政课上画“同心圆”、在价值观上凝聚“公约数”的深层思考。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用自身经历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像我们这一代人,当过农民,当过知识青年,当过工人,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上大学讲思政课,一开始讲生产力、生产关系,能理解,现在的学生高中毕业进大学,校门对着校门,一开始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他会很茫然,他理解不了。这其实就是形式出了问题。
在大学教育的经典故事中,不乏恪守原则、精研覃思的授业者,教学生“啃”原典,一个页码都要讲好几课的育人佳话,也有像叶嘉莹回忆其师顾随先生,兴会淋漓、触绪发挥,把课堂讲得生动深入的例子。高校思政课是做人的工作,形式没有模板,但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改进“配方”,改造“工艺”,加强“包装”,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只唱“独角戏”,只管灌输,人的工作很难做得好;从书本到书本,空洞说教,脱离实际,怎么能让“低头族”抬起头来?
但也要注意,形式为内容服务。高校思政课聚焦“思想政治”,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形式的创新基于对内容准确、深刻的把握。形式搞得花枝招展,内容还是空洞无物,这不是真正有活力、有质量的思政课;对精彩的中国故事、丰厚的中国理论理解不深,蜻蜓点水,重形式变成了玩形式,“同心圆”就可能画偏,“公约数”就可能求错。检索一些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气象,有老师说,“当学生谢谢我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给了他精神的力量;当学生说听我的课是一种享受时,我知足了”。学生的感受,绝非只是形式的新颖,而是授课者对基础知识背后的深挖和拓展,对把抽象价值观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细节的能力支撑,才让内容通过形式走进了心灵。
“有意义”的事,需要做得“有意思”,也可以做得“有意思”。有思想的说服力、文化的感染力,有道德的感召力、情感的穿透力,高校思政课必然能画出更大的“同心圆”,凝聚更大的“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