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苑广阔
青海旅游旺季即将来临,多个景区从服务质量、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上进行了调整:今年青海湖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停止营业;年保玉则国家公园停止接待游客。(7月17日新华网)
随着“五一”小长假临近,全国大部分地方开始进入旅游旺季。一些景区景点却主动闭门谢客了,又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为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了景区的休养生息。青海湖景区内的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是观鸟和滑沙的胜地;年保玉则公园被称为“自驾游天堂”。但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高的人气和巨大的游客接待量,给景区内外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景区做出了主动闭门谢客的决定,体现了地方政府的“生态自觉”,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站在游客的角度,可能会在旅游目的地上少了一些选择,但是得到休养生息的景区景点,等到重新开放时会呈现出更美的风景。
最近几年,在门票经济的刺激之下,全国很多景区景点都信奉“游客多多益善”,甚至在旅游主管部门要求限制游客人数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意图谋取更大利益。这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现象,长久以往,就会造成生态文明建设中无法缓和的矛盾、难以挽回的损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强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上述景区主动谢客,就是让自然进行修复的一种生态自觉。
绝大多数的旅游活动,都是依托于自然环境,依托于人文古迹的。必须考虑景区景点自然生态的承受和接待能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细水长流,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大自然的美景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