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李哲夫
去年,我加入了崇阳乡镇公务员的队伍,前不久被临时安排去天城镇蛤蟆石村查验扶贫工作满意度,由此切身体会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分量。
那日阳光和煦,天朗气清,我怀着雀跃的心情第一次踏上了蛤蟆石村的土地。一路经过许多独门独户的农家小院,成群的鸭子声势浩荡地闯过小路,涌上池塘边的小土坡。得知我是新入职的公务员,村干部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村名的由来。蛤蟆石村因村中有众多大小不一的石头酷似蛤蟆而得名。果然,在公路一个拐弯处,伫立着一块巨石,形似金蟾张开大嘴,其下散落的石块恰似一群蛤蟆子孙,形态各异。这块大蛤蟆石不仅是村名的由来,也是村里的地理标志。
抵达村委会以后,我们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明确工作内容,随即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入户开展工作。小车在蜿蜒的乡间小路灵活而平稳地穿行,村干部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介绍即将走访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杨别明两口子的家,我拿着笔和本子,跟在同事身后,看到夫妻俩戴着草帽,正在自家的新房里忙上忙下。小两口得知我们是政府的工作人员,特别热情地端来了茶水。同事问了他们几个问题,我在一旁听着,暗暗惊喜:眼前这座新房子是国家补助建起来的!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各种帮扶政策对他们家进行了家庭产业扶持,本来夫妻俩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外出打工,生活走进了死胡同,却因为政府的帮助而豁然开朗。如今小两口不仅住房有了着落,还收获了维持生计的产业和手艺。在我的固有印象里,贫困户一般都是颓靡凄苦、郁郁寡欢的形象,然而在杨别明两口子的脸上,我只看到了搬进新家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告别杨别明夫妇,我们又陆陆续续跑了好几家。在临近乡间公路的一户人家里,我见到了杨明晃老人。老人身体还算健朗,家里养了一只看门的小花狗。他家进门的第一间大堂里堆满了半成品木材。同事告诉我,在政府的技术帮助和资金支持下,老人的小儿子自食其力,做起了木工生意,不仅建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前不久还娶了媳妇。临走前,老人激动地握住我的手,用蹩脚的普通话表达对政府的感谢。我眼眶一热,回头看了一眼带队的村干部,他站在门外,笑着冲我点了点头。
短短一天时间,我们一行人跑了二十七户人家。我看到了留守在家的陈细初老人,领取教育补助的小孙子乖巧可爱,客厅墙头贴满了他的三好学生的奖状;我看到了妻子身患重疾却对生活依旧乐观的夏冒龙一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又新购置了一千多只鸡苗,把家禽养殖做得如火如荼;我看到了勤劳的晏卫红两口子,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说到结对帮扶干部,他们千恩万谢红了眼睛;我看到了蛤蟆石村全体干部的付出和努力,让这个小村庄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近一点,更近一点。
短短一天的工作体验让我感动万分。我深深自豪于我所身处的伟大国家和这个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我来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饱含热情,由点及面,代表着无数基层干部默默无私的奉献,更为无数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群众送去了冬日里的暖阳。
返回的路上,我们又经过了那块张大嘴巴的金蟾巨石,夕阳余晖的映照之下,它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采,仿佛就要吐出象征着幸福富裕的金币。灌溪河水静静流向远方,几只黑白相间的番鸭从河边的草窠里钻出来,排着队儿回家。路边的农家小院里传来欢声笑语,空气中夹杂着当地特产的油茶的香气。炊烟袅袅,天边一轮红日。寒冬已尽,春天来到蛤蟆石。